抱朴
马克思在其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是对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所做出的精辟论述,其对于教育实践与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以上不间断文明传承历史的国度,就更不允许“随心所欲地创造”。正如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在论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时候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对中国古代知行观做了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当今时代中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对于传统价值表达机制的完善,努力实现传统话语对于当今时代的适宜的转换,切实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真借鉴和充分利用古代智慧和经验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升华人们的精神理念。总之,就是要“使中华民族之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4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亲身实践,为我们切实进行教育实践与研究,切实开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切实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做出了表率。惟有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中国漫长的文化教育的历史中,从以往教育教学历程中所积累的丰富、优秀和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方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更接地气,更具内涵,更上档次,不断取得更加切实的成绩。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现实中,在一些教育工作者或一些基层教师中,简单地、粗暴地以至于荒谬地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否定和抛弃传统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所作所为,既使传统中的好东西变成了被蠢妇将盆中的洗澡水一同泼出去的婴儿,也使得他们盲目进行的所谓“创新”成为无本之木或者无源之水。对此类现象,必须随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不断开展,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而予以纠正和解决。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