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孟 田莉莉 高梦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
邬德平
衡阳师范学院
《枫桥夜泊》英译认知诗学效果的ERPs研究*
姜 孟 田莉莉 高梦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
邬德平
衡阳师范学院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该诗措词凝炼、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成为众多国内外翻译学家热译的对象。本文以古诗《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采用认知神经科学ERPs实验手段,对该诗两个译本的认知诗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行为、脑电两种指标对两种译本认知接受效果的异同做出尝试性解释。
《枫桥夜泊》,译本,认知诗学效果,ERPs研究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诗人借江南深秋夜景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思,通过描写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该诗因其措词凝炼、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热译的对象,仅英译本就达四十余种,其中以许渊冲、蔡廷干、汪榕培、Gary Snyder,Burton Watson,Witter Bynner等人的译本最为著名。
目前,关于《枫桥夜泊》不同英译本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视角,即文本角度、译者角度和读者角度。吕婷(2011)、杨贵章(2009)等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视角对《枫桥夜泊》的四个英译本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并认为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顺应原诗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便较好地体现译本的语篇效果。 杨贵章(2009)则探讨主题与主题倾向结构在译本中的内在关联,认为主题与主题倾向对微观层次的词汇语义通达具有统摄作用,而微观层次词汇语义则会与主题与主题倾向相互作用。另有学者从译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姜娥、徐灵香(2010)强调格式塔意象的构建对译本翻译的重要性,并将《枫桥夜泊》中的诸多意象划分为“上位层次格式塔意象”和“下位层次格式塔意象”,提倡在翻译诗词意象时,不仅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还要实现原诗格式塔意象的再现。胡安江(2007)通过分析《枫桥夜泊》的五种汉学家译本,指出翻译的本意在于目标文化与本土文化间有序的互动。此外,王寅(2008)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翻译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认为翻译是对原诗所描述的环境做出体验并进行概念化的过程。然而,少有学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译本进行研究,根据现有文献,仅有夏艳萍(2014)尝试通过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图式理论分别从译者和读者的角度对《枫桥夜泊》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由上可知,关于《枫桥夜泊》不同英译本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大多数译本研究集中在对译者和译本的分析,鲜有研究关注读者在古诗译文鉴赏过程中的认知效果,忽视译文对接受者实际的心理认知作用;其次,目前关于《枫桥夜泊》不同英译本的研究多停留在主观的理论阐释阶段,未见有学者通过认知神经科学手段对古诗译文的认知诗学效果开展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认知诗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s),对《枫桥夜泊》两种英译本(许渊冲译本、Gary Snyder译本)的认知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两种译本认知诗学效果的异同。
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与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认知科学为观照,借鉴其研究方法与手段,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与以往将译者或文本置于中心地位的分析方法不同,认知诗学的分析方法强调读者在文本鉴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身体感知和心理体验。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路径与取向,认知诗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Gavins等一批学者认为,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它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以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Gavins & Steen 2003;Semino & Culpeper 2002;Stockwell 2002)。Tsur(2008)在此基础上对它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他指出,认知诗学是以认知科学为工具进行文学文本研究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旨在发现诗歌语言内容和形式是如何对读者文本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的。Tsur曾在《诗歌韵律:结构与吟诵——认知诗学实证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认知诗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开创性地从格式塔感知原理出发对诗歌韵律进行研究。我国学者李卫君等人首次借助ERPs技术考察了绝句理解过程中的韵律加工机制及其脑电效应(李卫君、杨玉芳 2010;Li & Yang 2010)。该研究表明,既表示前面信息终止、又预示后面信息出现的句末边界会诱发“终止正漂移”(CPS, Closure Positive Shift),而只表示信息终止的句末边界会诱发P3成分。该研究为古诗鉴赏过程中的韵律加工机制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上述实证性研究使当前的认知诗学研究由单纯注重理论阐释逐渐转变为理论与实证并重,拓展了认知诗学研究的范式,为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基于此,本研究拟借鉴认知诗学分析方法,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来探测不同译本认知效果差异。
3.1 被试
本研究被试为四川外国语大学18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年龄为22-25岁。所有被试均身心健康、无神经损伤史、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3.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枫桥夜泊》汉语诗句、许渊冲译本和Snyder译本(如下所示)。为达到实验的平衡设计,实验还选取其他四首无关诗词的译本作为填充材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译,2000)
Maple Bridge Night Mooring
Moon set, a crow caws, frost fills the sky,
River, maple, fishing-fires cross my troubled sleep.
Beyond the walls of Su-chou from cold Mountain temple,
The midnight bell sounds reach my boat.
(Gary Snyder译)
3.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译本类型,共2个水平(许渊冲译本和Snyder译本)。因变量为被试对《枫桥夜泊》汉语诗句理解的行为数据(反应时、正确率)和脑电数据(平均波幅)。
3.4 实验程序
实验通过E-prime软件在计算机上执行。被试坐于一间光线柔和的隔音室内,双眼注视屏幕中央。实验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英语译文和对应汉语诗句做语义相关判断。首先,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注视点“+”,提醒被试集中注意力。600ms后,屏幕上出现一句英语译文,为保证被试有足够的时间对该译文进行理解,译文呈现时间设置为无限,被试理解完可按任意键继续。按键后会有一个500ms的空屏,空屏消失后会呈现对应汉语诗句,呈现时间为800ms,实验记录被试对该汉语诗句理解的脑电信号。800ms后,汉语诗句自动消失。紧接着是500ms的空屏,500ms后屏幕中央会出现“?”, “?”消失后,被试需尽快准确地对语义相关任务进行判断,“F”键表示“相关”,“J”键表示“不相关”。判断完毕后,屏幕中央出现注视点“+”,被试进入下一个试次。所有实验刺激均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呈现。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率,同时记录被试对汉语诗句理解的脑电信号。
图1 实验流程图
3.5 ERPs记录
实验采用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系统。被试需佩戴128导电极帽, 导联方法采用国际10-20系统。以位于左眼上下眶的电极记录垂直眼电、位于眼外侧1-1.5cm处的左右电极记录水平眼电。以双侧乳突为参考电极。滤波带通为0.05-100Hz, 采样频率为500Hz, 头皮与电极之间阻抗小于5KΩ,连续记录EEG信号。根据垂直眼电矫正眨眼伪迹,并进行30-60Hz(24dB)的无相移带阻滤波。脑电分析时程为-150ms-1000ms,即刺激前150ms至刺激后1000ms。所得数据需进行基线矫正,以消除脑电相对于基线的偏离。对所得到的ERPs波形进行幅值范围为±75μV的伪迹剔除。分别叠加并平均刺激诱发的EEG
信号,得到锁时的ERPs总平均波形。
3.6 ERPs数据分析
实验在剔除可接受度较低的被试1名(占总被试数5.5%)后,分别对17名被试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以N400(300-560ms)和慢电位(560-1000ms)的平均波幅作为测量指标,并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N400和慢电位的平均波幅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球形检验的统计效应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p值。本研究中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译本(许渊冲译本、Snyder译本), 脑区(前部:F3/FZ/F4;中部:C3/CZ/C4;后部:P3/PZ/P4),半球(左侧:F3/C3/P3;中线:FZ/CZ/PZ;右侧:F4/C4/P4)。
4.1 行为数据结果
对两个译本的反应时(Reaction Time, RT)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两种译本启动条件下对原诗题目、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ps>.05),在第四句存在显著差异(t =2.558, p=.021<.05),表现为,被试对Snyder译本的反应时(M=952ms)短于许渊冲译本 (M=1571ms)。此外,被试在两种译本条件下对目标句进行语义判断的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s>.05)。
表1 被试加工两个译本的反应时(ms) 和正确率 (%) (M±SD)
图2 被试对两个译本进行理解的反应时(ms)
4.2 ERPs数据结果
由图3可知,两种译本条件下均诱发了N400(300-560ms)和慢电位(560-1000ms)两个脑电成分,且两个脑电成分的平均波幅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上的差异明显。
图3 两种译本条件下诱发的ERPs平均波形图
4.2.1 N400(300-560ms)
由图3可知,两种译本条件下均诱发N400成分,时间窗为300ms-560ms。以300ms-560ms时间窗内的平均波幅为测量指标,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在该诗的第二句上,译本主效应呈现边缘显著:F第二句(1,16) =4.308,p=.054(M许=3.736;MSnyder=1.820);在该诗的第四句上,译本主效应显著,F第四句(1, 16)=4.662,p=.046 <.05(M许=3.484;MSnyder=1.18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译本和脑区、译本和半球、译本、脑区和半球的交互效应在该诗的任何一句都不显著(ps >.05)。
表2 两种译本条件下N400平均波幅 (uV)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注:*p<.05,**p<.01,***p<.001
4.2.1 慢电位( 560-1000ms)
由图3可知,两种译本条件下均诱发了晚期电位,主要分布在额区,时间窗为560-1000ms。以平均波幅作为测量指标,进行译本、脑区和半球的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3)。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上,译本主效应显著:F第二句(1, 16)=5.227,p=.036 <.05(M许=1.267;MSnyder=3.924);F第四句(1, 16)=4.574,p=.048 <.05(M许=1.778; MSnyder=3.359)。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译本和脑区、译本和半球、译本、脑区和半球的交互效应在该诗的任何一句都不显著(ps >.05)。
表3 两种译本条件下慢电位(560-1000ms)的平均波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注:*p<.05,**p<.01,***p<.001
5.1 N400(300ms-560ms)
本文考察被试对两种译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诱发的脑电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300ms-560ms的时间窗内,两种译本均诱发一个负成分N400,且许渊冲译本中,第二句和第四句诱发的N400的平均波幅上显著大于Snyder译本。N400通常被认为是语义联结程度的指标, 词义联结程度越弱,波幅越大;词义越近,波幅越小 (Kutas,Hillyard 1984;Juottonen et al.1996)。Snyder译本是精确的逐行对译(accurate line-for-line translation),在表层形式上,句法和词汇简单直接,兼顾原诗的语序。Snyder译本中第二句和第四句和原诗保持句式结构和语义概念上的相近:“江枫(River,maple)渔火(fishing-fires)对(cross)愁眠(my troubled sleep)”;“夜半(The midnight)钟声( bell sounds)到(reach)客船( my boat)”。由于这种逐词对应关系,被试在初期的认知阶段,比较容易实现与对应汉语诗句的语义联结,因而消耗了较少的认知加工资源,表现为波幅更小。与Snyder的译本不同,许渊冲的译本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原诗的意境,深刻展现原诗“愁”的主旨和基调,译本并没有拘泥于原诗的字面意义及句法形式,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来表达原诗语言背后诗人压抑孤寂的心情。如许渊冲译本的第二句(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进行了名词到动词(dimly lit)的转译处理,且通过使用倒装句式来营造原诗孤凄的氛围,其句法复杂程度增加了被试的认知负荷,被试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实现该译本与原诗的语义联结,因而诱发的N400成分的平均波幅较之Snyder译本更大。
5.2 慢电位(560-1000ms)
时间窗为560-1000ms的晚期效应反映了从语义与句法两方面与对应汉语诗句建立联系的难度差异。两个译本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均诱发了时间窗为560-1000ms的慢电位,且Snyder译本诱发的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许渊冲译本,说明被试加工两种译本时付出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由于在初期语义加工阶段,被试对许渊冲的译本已消耗了较多的认知资源,因而在后期的语义、句法整合与联系过程中相对容易理解,因此诱发了波幅较小的慢电位。Snyder的译本可视为汉语诗句的逐词翻译(River-江, maple-枫, fishing-fires-渔火 cross-对,my troubled sleep-愁眠)。Synder的译本虽然在早期容易实现词汇通达,但后期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将碎片化的语义信息(松散的意象)进行整合和再分析。与Synder的译本相比,许渊冲译本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相对复杂,这使得被试在早期语义加工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资源,但却将后期的语义整合与建立联系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表现为许渊冲译本条件下慢电位的平均波幅小于Snyder译本。
两个译本的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所诱发的慢电位在平均波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nyder译本诱发的平均波幅大于许渊冲译本所诱发的平均波幅,说明被试在理解加工两个译本的时候付出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许渊冲的译本由于采用意译的方法传达了原诗“愁”的意境,有利于读者进行体验感知和语义理解,便于读者将译本和原诗建立语义关联。Snyder译本采用直译,逐字翻译,为原诗中词的英语对等词( midnight-夜, bell sounds-钟声, reach-到,boat-客船),虽然较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却没有恰当传达原诗的意境,因此被试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将诸多意象进行整合,以便建立语义关联。
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被试在加工两种译本的不同阶段付出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努力。在初期的词汇语义通达阶段,许渊冲的译本由于采用了意译手法,没有保留原诗的形式结构,被试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建立英语译文与汉语诗句之间的联系;相比之下,Snyder的译本由于采用了直译手法,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概念意义,将原诗的意象逐词还原,易于读者建立英语译文与汉语诗句的语义关联。在后期的语义整合阶段,对于许渊冲译本而言,由于早期的语义加工已耗费了更多的认知资源,使得后期的语义整合、句法整合以及建立联系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由于Snyder的译本虽然比较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但却没有着力传达原诗的意境,因此读者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将诸多意象进行整合才能建立起与汉语诗句的有效联系,因此加工难度较大。正如许渊冲(2005)所言,“目标语和源语对等的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只有兼顾“传神”和“达意”的译文才更易于读者的理解。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在认知诗学领域内的应用和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有关个体对文学文本的微观加工机制研究方面,有着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和特殊适用性,国际上已经提出了“神经认知诗学”(Neurocognitive Poetics)的概念(Jacobs 2015)。本研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手段,对《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认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译本在认知效果上存在差异,为古诗译文鉴赏的心理加工机制提供了实证支持。然而,本研究还只是一种初步尝试,基本限于译本的概念语义层面,并未全面涉及译本的音、形、意。今后的研究可探索适当的实验范式,在借鉴认知翻译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韵律特征、句法结构、语义概念三方面对译本进行全面考察。
Gavins, J.& G.Steen.2003.CognitivePoeticinPractice[C].London & New York: Rouledge.
Jacobs, A.M.2015.Neurocognitive poetic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investigating the neuronal and cognitive-affective bases of literature reception [J].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9): 2-22.
Juottonen, K., Revonsuo, A.& Lang, H.1996.Dissimilar age influences on two ERP waveforms (LPC and N400) reflecting semantic context effect [J].CognitiveBrainResearch(4): 99-107.
Kutas, M.& Hillyard, S.A.1980.Reading senseless sentences: brain potentials reflect semantic incongruity[J].Science(207): 203-205.
Li, W.& Yang, Y.2010.Perception of Chinese poem and its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J].Neuroscience(3): 757-768.
Semino, E.& J.Culpeper.2002.CognitiveStylistics:LanguageandCognitioninTextAnalysis[M].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Stockwell, P.2002.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sur, R.2002.Aspects of cognitive poetics.InCognitiveStylistics[A].Semino, E.& J.Culpeper(eds).LanguageandCognitioninTextAnalysi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Tsur, R.2008.Cognitive poetics and speaking the unspeakable [J].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4): 2-20.
胡安江,2007,翻译的本意:《枫桥夜泊》五种汉学家译文研究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63-68。
姜娥、徐灵香,2010,格式塔理论观照下古诗《枫桥夜泊》的翻译 [J],《邢台学院学报》(3):78-82。
李卫君、杨玉芳,2010,绝句韵律边界的认知加工及其脑电效应 [J],《心理学报》(11):1021-1032。
吕 婷、胡姝昀,2011,主位推进视域下中国古诗翻译解读,以《枫桥夜泊》四个英译本为例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3-46。
王 寅,2008,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 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 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 (3):211-217。
夏艳萍,2014,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唐诗枫桥夜泊 [J],《外国语文》(1):48-50。
许渊冲,2005,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J],《外语与外语教学》(11):41-44。
杨贵章,2009,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古汉诗之英译 [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19-124。
(姜 孟: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莉莉: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高梦婷: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邬德平: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通讯地址:400031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知科学视域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项目号:11XYY024)、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古诗翻译认知诗学效果的ERPs研究”(项目号:CYS15178:SISUYZ02)的支持。同时感谢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木清教授给予的鼓励与帮助,田莉莉对本文有同等贡献,为并列第一作者。
H059
A
2095-9648(2016)04-0001-07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