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璇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基性科目之一,而课堂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仍存在着老师从早忙到晚但收效甚微的情况。意从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本质谈起,探讨增效和减负的策略,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增效减负;文本解读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程序,从而进行增效减负的教学。
一、建构语文课堂增效教学的基石
1.真诚对话,平等交流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真诚对话、平等交流。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依照教辅书,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是老师所传递的信息,长久下来使学生思维僵化。因此,为实现有效教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课文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通过真诚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想法,更要积极地调动学生交流的热情。
2.有效训练,明确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朝着设定的课堂目标,把握训练的重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比如,在讲授《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故事时,我们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滥竽充数的坏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作文训练让学生就此描绘自己的理解。如命题《南郭先生被解雇后》,学生有的写南郭先生认识到错误而勤奋练习吹竽最终功成名就,也有学生写到南郭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处行骗,处处碰壁。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素质教学成果。
3.智慧引导,拓展思维
智慧引导,把课堂变“活”,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拓宽认知视野,整个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教师首先以拉家常的方式介绍了作者的背景,展示阿炳塑像的照片,大家在讨论中对作者更加感兴趣了,接下来教师则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或者老师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讨求知。这样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课堂活力,达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要“减负”
1.找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中容易形成繁重、过于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的现象,也存在离开了文章主题转而挖掘其他内涵等现象。为了实现课堂的减负,教师要找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让这一个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这一点牵动整个课堂,把零乱、繁重的课堂变得有秩序、有条理。比如,讲解《负荆请罪》一课时,从题目切入,进行语句扩展,谁给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这样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条文本的主线,围绕这一条线再进行其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路清晰起来。
2.设计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用语
课堂提问可以带来师生互动,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疑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一个了解和针对性的提高,避免繁重的个人讲解和学生思维固化下的无用听讲。因此,在课堂变革中,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从文章重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也可以从文章疑点、矛盾点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引领学生思维,让他们去自主探索,推进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连续性的发问,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在链接中掌握新知识。
3.重视文本解读,优化课堂结构
文本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老师必须按照文本的写作顺序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吃透、理解透彻后,再对文本进行重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思维情感对理解文本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首先通过文本重组,组合文中相同的部分,进行情感铺垫,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然后在情感的号召下活化思维,从而深度挖掘课文,产生共鸣。其次,利用文本重组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比如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段进行集中朗读,感受作者或是质朴或是生动的语言,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印象,辅助理解文本的整体创作思路。最后,还可以将文本中提到的诗句进行全诗的拓展赏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立意。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在多种理念的冲突、融合中,逐渐回归教学本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凸显人文内涵,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娅.在课堂提问中拓展学生的思维[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1(4).
[3]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教学理论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