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迎丽
摘 要:当前,初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刻苦和努力,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事实证明:一味的蛮干只是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从习题过程中认真审题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审题习惯;有意识培养
当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刻苦和努力,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也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往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失误或失败,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即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只要我们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求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我们的解题能力才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笔者文中分析了学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不牢:学生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2.审题不清、不准、不全:粗心大意,对关键词、隐含条件、答题要求未了解清楚就草草答题。3.答题方法不明确:在回答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时候要详细一点,生物简答题的文字量大,一般都是踩点给分,即使意思是正确的,但没有关键词,同样不能得分。4.答题内容不规范:如不能使用专业术语和符号进行表达;遗传图解不全面;发现错误需要更正,标记一定要明显,字迹尽可能清晰等。5.应试策略和心理:如时间分配不合理;应试心理不稳定;应试准备不充分。
二、应对策略
1.教师要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叙述性语言的关键词,培养审题的敏锐性。审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弄清解题过程,创立比较清晰的数学情景的过程。审题时只关注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是不行的。叙述性语言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对题目描述的情景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学会定位关键词,正确解读其含义。例如,遇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试题,我会要求学生读题后,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词语。经过训练,学生大多会把“从大到小”这几个字给圈出来,排列的时候就不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去排,减少因审题不清而做错题目的可能。再如:圈出不正确的答案,学生会把“不正确”这个关键词圈出来。坚持这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能抓住重点,理解题目的意思,就不容易出错了。所以,审题一定要找关键词。很多题,像选择题问的是有关的概念叙述“不”正确的是什么,这个“不”字你没看见,答成正确了,还有“全部都是”或者“全部都不是”这个词很关键,所以第一要找关键词。
2.要排除迷惑,找出隐含的条件。举一个例子,中药中常用的蝉蜕是什么?有四个选项,分别是蝉的僵死的幼虫,蝉的僵死的蛹,蝉的用壳,蝉的幼虫的壳。首先,从蝉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蝉蜕”这一结构,是因为外骨骼是不随着生物的生长而生长的,所以外骨骼会退去,形成蝉蜕;其次,蝉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生物,所以蝉是没有蛹期的。综合起来,蝉蜕就是蝉的幼虫的壳。所以“蝉蜕”是一种结构但要分开来解释,都有隐含的条件在其中。
3.要善于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生物学的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图表、图解题多。图表、图解题甚至是没见过的,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来解答问题,这时候要求学生善于分析横纵坐标,如果是柱形图就分析这个柱形图横坐标代表什么,对应于相应的纵坐标是什么,从中获得解题的相关信息。
有这样一个题例: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研究,36位志愿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12位注射的是安慰剂(没有药物成分,对人体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另外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初步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请回答: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学生兰万里第一次注射SARS疫苗28天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注射。假设图甲是他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变化的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绘出你假设他第二次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变化的示意图。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懵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解答,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画出了和图甲基本一样的图形。实际上题目中是有提示的,通过第一个图可以发现,第一次注射后在10天左右才开始出现抗体,而且到了30天的时候才逐渐消退,所以第二次是在第28天就注射。
总之,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形成就在于自然行动的养成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形成规范的答题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从小的题目开始,也许开始有些费时费力,但久而久之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会形成并增强,就会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教师就不会再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所失分而感到遗憾和苦恼。
参考文献:
[1]向光辉.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11).
[2]胡选萍,封涛,周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