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兰
微课给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什么改变?下面我以“文言文实词教学”为例,粗略地谈谈我对此的理解。
一、听“微”解疑,微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方神器
微课,由于其内容具体而微深受广大老师的青睐,成为众多老师解决知识重点、难点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时,传统课堂无法消化的东西现在可以转移到一个“仓库”,这个仓库就是微课。譬如在高三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无疑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它们呢?有人会想每堂课讲10个也不算多,12节课就搞定了,何必伤精费神去制作微课呢?而且效果也不得而知。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偏偏做了这么一节微课,叫做“巧记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创编如下:
“谢爱国”是贼/绝非善类/王安修得胡说
倍加减诚(乘)除 /宜贻遗易/是识使适/兴行省幸 /书孰属数
阴阳左右/劝善去恶/望再造奇期 /非徐曾莫属/当发现亡徒走私 /如归国就解绝/坐怜诸兵患疾病/盖少汤致复发/假涉间内克复(负)/素治/悉率、顾微迁族(朝)/殆即及既/道本胜/故举鼓/过度辞爱 /请察鄙涕/或许知道被恨/却要相信再见
短短的3分钟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消散了文言实词这个知识难点,适当地减轻了课堂压力。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应该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只要他想学习,我们提供的微课就能让他触手可得。移动学习可以成为一种常态,而微课就能让教师的移动教学成为一种可能,让教师“近在眼前”。
二、寻幽入“微”,微课可能突破高中语文作业的瓶颈
高中语文作业积弊已久,长期以“文本作业”为主。虽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简单再现,但很多学生对待语文作业还是持“可做可不做”“放在最后做”“最不想做”的态度。语文作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作业内容单一,作业过程凝固,作业提交方式太古板”,这些无疑都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语文作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太“out”了。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微课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给语文作业带来了改变的契机,带来了一丝曙光。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研精阐微,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私人化、个性化的语文作业,以微课作为载体,也许这种新颖的形式会撩起学生的做题兴趣,会让如今的语文作业走出泥淖,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三、“微”言大义,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微课要想真正助力课堂,需要老师别出心裁,寻幽入微。我认为好微课应该具备两个特点:
1.主题单一,目标明确
我觉得好微课就应像一种器皿,有其主要的用途。一节微课最好只呈现一个知识点。正因为微课可以有效肢解教学重点、难点,把知识库移到课外,缓解课堂压力,避免如今课堂上常见的“电灌”现象,很多老师不约而同选择微课作为自己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的老师在制作时贪多而杂,作品就很糙,点击率就很少。其实“少而精”“少而有味”才是制作好微课的王道,那些获奖的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文言实词教学是一个大板块,利用微课的优势,我可以制作关于“常见的120个实词是什么”“每个实词的义项”“巧记实词义项的方法”的系列微课。
2.有花有实,有的放矢
在微时代,凭什么让学生在课外刷你的课?微课的吸引力在哪里?微课真能“传道授业解惑”吗?网上微课一大堆,有些还制作得很精美,可点击率和点赞率都很少,为何?我想大部分学生不买账的原因就是觉得华而不实,对自己没用吧。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苛责学生的功利主义,毕竟,有价值的存在才是长久的存在。
四、白璧“微”瑕,微课同样存在显而易见的美中不足
“微课热”来了,微课的生命力很旺盛,但微课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缺乏互动性,这是微课的“软肋”。据我所知,目前的微课网站、微课社团大都还没有开辟互动、在线答疑功能,这就失去了传统课堂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如果学生在看视频时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又不能及时解答,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观赏欲。
第二,缺乏普适性,这是微课的“硬伤”。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短小的形式束缚了内容的拓展;此外是受众目标的确定导致“肥水难流外人田”。每个老师制作微课时几乎都本能地以自己的学生作为受众对象,根据本班的学情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如果以优秀生为主要受众目标,那么自然而然会拔高知识点,学困生可能就看不懂这些微课;以潜能生为受益目标,知识点难度就会降低,对有些人来说就无多大价值,这样也有可能失去一部分观众。因而,制作文质兼美的微课成为每个教师的挑战。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微课来了,课堂“热”了。有人说,微课能翻转课堂,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对此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坦诚地说,目前微课还没能翻转我的课堂,自己制作的微课也微乎其微,而且还拿不出手,给学生看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但我坚信,新事物茁壮的生命力会感染每个人。微课的“利好”是不容小觑的。学做微课,有意识地让微课与高中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提高的绝不仅仅只有信息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教学本质的思考。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