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南日初中 沈国英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浙江省桐乡市南日初中 沈国英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是数学课堂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提问方面着手:从问题的生成、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提问成为启发以学为主课堂模式下学生善思善问的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而数学是训练思维的学科,每节课堂都是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成新的问题,带着我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通过什么样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数学最后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学科。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更好地解决新问题,需要化繁为简的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要使难点不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提问”是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一堂数学课的难点内容浓缩为一个个精妙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环环相连作为化繁为简的点睛之笔,由点及面地展开教学,会使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的初中生更好地生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新知,巧妙地将课堂串起来,进而轻松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分析教材的同时,着力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定教,做到低起点,高效率。
案例:浙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6.8余角和补角”中有个例题:
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这道题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教材分析提示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数量关系又有些纠结,对于初一的学生,像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是有难度的,是本堂课的难点。
策略:学生解决不了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角、这个角的余角、这个角的补角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不明确。所以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方式进行处理:讲解例题之前先作了如下铺垫:
(1)∠1=30°,则∠1的余角=___°,∠1的补角=___°。(学生很容易解决了)
(2)∠1的余角=50°,则∠1=___°,∠1的补角=___°。
(3)∠1的补角=120°,则∠1=___°,∠1的余角=___°。
(4)∠1=x°,则∠1的余角=___°,∠1的补角=___°。(有上面的基础,学生也很容易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小问题的环环相扣,把难点降低,寻找解题的关键:一个角、这个角的余角、这个角的补角,这三个量中,只要已知一个量,其他两个量就可以求出来或表示出来,然后分别给定条件让学生来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模式。
明确了这一点后,已知具体角度数据的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求解,未知的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式来表示,只要抓住这个基本点,类似的求解题都有了方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被激活。产生有效思维,是整个课堂体系清楚明了,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好的发展,问题的设计也要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开发的思维。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运用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
(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为60°,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
(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这个多边形有______条对角线。
这类求解题,由于数量关系没有那么明确,公式运用不够熟练,学生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将问题细化,层层深入,步步逼近,以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
问题1:引导学生将这几个量的公式写出来,比较一下;
问题2:公式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n边形内角和公式:180(n-2)
n边形外角和:360°
小结:n边形内角和、n边形对角线的公式中,字母n表示的都是多边形的边数,这一元素将这几个公式串联起来。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的外角特征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一个便可求解其他各量,而其中的中介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只要根据已知,用公式先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利用公式求其他量即可。
数学是要掌握知识技能并运用的学科,基本知识的识记不是难点。现在很多学生面临这样的学习问题:课堂上听听似乎都懂,在老师讲解下做题也不难,但自己遇到问题要灵活运用时却有很多困难。这说明,看似简单的知识,不深入理解,找到联系,是形成不了解题模式的。解题不仅是熟能生巧的结果,关键是理解各个知识的基本意义,思考其中关系,激发学生把数学知识串联并融会贯通的学习思维。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又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灵魂,将其自始至终贯串在数学课堂中。对课堂关键点的把握也要在自身数学修养上,为学生开辟了解数学本质的机会。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多边形”中,教材中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利用了一份表格来完成探索,如下:
如果教师直接利用教材表格,由于学生有前面四边形内角和的知识铺垫,解决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填完表格学生得出公式就可以应用解题了。但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受到了思维的限制,难以体现几何探索的本质。
问题设计:本节探索的本质即为多边形的问题需要转化的思想,既然上节课探索四边形时呈现了多种方法,在继续探索其他多边形时,只要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四边形问题的?请类比!让学生充分参与,多角度展示,开出思维之花。体会多边形探索的本质——转化为三角形或四边形。(学生方法集锦如下)如此,也为本节例题(本节的例题是本节的难点,需要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的解决提供了分析法。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当课堂上学生探索时,教师不要过多限制思维方式,而是精炼地提出思维的关键点,这样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并能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本质。为解决类似的题目提供了方向。
问题可大可小,却要有所指向,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精练的概括能力,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士泉.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