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红
摘 要:曾经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流畅、独创三个主要特点。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就是独创性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现的是发散性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如“一事多写”“一物多用”“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思维;审题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做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它是指我们设定一个目标,从这个目标开始思考探究,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最终形成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很多心理学权威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检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曾经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流畅、独创三个主要特点。变通是指思维具有多方面的指向,随机应变、融会贯通,不受既定形式的约束,不受功能固定的影响 ,因此才能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获得非同一般的新的观念;流畅则是指人的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灵敏迅速,畅通少阻,在比较短时间内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表较多观念,其表现形式是量的指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就是独创性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现的是发散性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如“一事多写”“一物多用”“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何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就要培养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单个信息源中引发出各种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通俗一点就是对同一件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这对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改变命题作文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命题中不命题作文
像《天空》《发现》《美丽》等类似词语的形式出现的作文题目,小学生写作往往很不易把握,因为题目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具体方法,学生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从教三十多年。发现传统教育下,检测作文能力大都用的是命题作文,因而无论是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学生的习作思维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扩散不开。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命题作文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应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学生的习作中,审题是习作的关键,审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怎样才能将作文题目审好呢?关键是将命题作文转化为不命题。每一个作文题目对写作文总会有一些限制,但千万不要被这些限制框住了思路,捆住了手脚。审题时,既要看到题目中限制了什么,又要看到没有限制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既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发现可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比如给学生一个题目:“第一次”,题目太大,学生不知从哪方面描述较好,但让学生用快速作文方法中的添加因素法去审题,就会写出“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做家务”“难忘的第一次”等为主的文章,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第一次”。这样,在作文中既节约了时间,学生又抓住了自己熟悉的材料写出了好文章。因此,在命题作文中,教会学生审题,既可以走出命题作文的束缚,又能把命题作文转化为不命题作文,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发挥空间。学生对同一问题阐发出不同的观点,相应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作文要“授之以渔”,教方法比教作文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习惯性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去作文,教师怎么教,学生便怎么写,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代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真正地发挥。时间长了,思维形成了固定模式。比如,某次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描写一口关于“井”的文章,往往是教师告诉学生,这口井在什么地方,大家通过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并阐发出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样文章就行了。学生往往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出达到目的的好文章。但是,如果换一个题目,如换为“灯塔”“路”“桥”等题目,同样是写奉献文章的题材,同样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可学生只会平淡地描写直观上能看见的“灯塔”“路”“桥”,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它们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很难想得到。假如我们教学这类作文时,限定学生描写事物时通过自己的观察把所见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如特征、作用、潜在意义、延伸义等方面去写,要求学生通过对事物外观的观察去联想自己所感悟的东西,这样不仅是“灯塔”“路”“桥”等文章,就连“蜡烛”“笔”“他(她)(它)”等类型的文章学生不仅也能描写完整,还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它们共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遇到用“词”的形式出现的题目,可给这个题目“加项”,也就是给它加上主语,或加上宾语,使这个题目的主词有了更多的条件限制,其内容就更具体地显示出来。像“桥”“灯塔”“尝试”这些题目在其或前或后加上一些成分,即可变成:“跨越生命的桥”“桥——纽带”“灯塔——希望”“我尝试做太阳能车”“尝试当班主任”等;“种子”也可变成“希望的种子”“生命的种子”等。这样发散以后,可以使每个题目的题义更局限,写作起来更集中,主题更明确,不至于由空泛而失之茫然。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利用材料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
一次作文中,我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法从材料中提炼论点。从材料中提炼论点是一个难点。可提炼的论点不止一个,因此,要让学生全面地分析材料,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有这样一则材料: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忽然掉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向着原来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根据这则材料,学生很容易得出论点:挫折面前,百折不挠。但只能提炼出这样的论点吗?还有没有其他论点?有。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就会提炼出这样的论点:一再受挫折,要重新选择目标。再如,有这样一则材料:电灯亮了,室内一片光明,灯泡说:这是我的功劳!电线说:这是我的功劳!开关说:这是我的功劳!我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手指》,从不同角度思考,结果学生提炼出很多论点:(1)团结起来力量大。(2)个人置于集体才有力量。(3)要发扬合作精神。(4)功劳应归于集体。(5)物各有短长。(6)事物是普遍聯系的。(7)不要以功自居。(8)不要争名夺利。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论点。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自己有话可说,在此前提下,再看看哪个论点更新颖、更有深度。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不会观点相同,千篇一律。在一次作文观摩教学中,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开放性题目作文的好处,从哪些方面可以将文章写好,于是以“想起这件事,我就( ) ”为半命题的形式进行开放性作文。通过这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写出了“想起这件事,我就(难过)”“想起这件事,我就(烦恼)”“想起这件事,我就(开心)”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以上几种方法能加以运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坚持下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观点和建议,参考借鉴了很多同行的文献,如有类同之处,望同行们谅解。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