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红
摘 要: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呈现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的教学局面,它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歌曲的接受和掌握,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以被动者的身份参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早已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不再觉得音乐学习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而是十分枯燥而无趣,由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即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教学情境;课堂实践活动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趣味教学引进课堂,是势在必行的。”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应当对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如音乐教学不只是简单的唱歌和演奏,我们还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进而使学生对音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趣味教学策略进行几点探讨。
一、进行趣味性的课前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课前导入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我们在课前导入环节能够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致,那么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是兴奋愉悦的,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能达到更深的层次。而且,小学阶段本就有着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新颖有趣的课前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比如,在学习《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歌时,一上课,我没有直接教唱,而是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小猫!”“是小猫咪!”……学生纷纷兴奋地回答道,“没错,是小猫。你们平时都见过吧,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可爱”“走路很轻”……“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猫,美国的一位作曲家,为这只小猫咪写了一首曲子,曲子里的小猫可不是普通的小猫,还会跳圆舞曲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遍这首《跳圆舞曲的小猫》。”这样,我通过在课前导入环节给学生出谜语,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接下来的语言描述,也能使学生兴致勃勃且专心致志地倾听和学习这首歌曲。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热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丰富的视觉享受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则可以给学生带来这种刺激,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以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动听的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就可有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热情,让学生自然地融入音乐世界。
比如,在学习《阿西里西》这首歌曲时,因为是一首彝族歌曲,学生对其接触较少,所以,我就决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直观的教学优势来拉近学生和彝族音乐的距离,如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富含彝族风土人情的视频短片(背景音乐为《阿里西里》),如风俗习惯、服饰、文化艺术、饮食、建筑特色等等,这样形声并茂、声情同步的教学场面,给学生带来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眼前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了美丽的彝族山寨一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后,我对学生说道:“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祖祖辈辈传唱了很多动听的民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彝族歌曲《阿里西里》。”这样,我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时空统一、声情并茂的音乐世界,营造了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
三、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常规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是运用教唱的方式来进行,学生没有过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而小学生是有着极强的表现欲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因此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鉴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除了教授给学生他们应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曲,还应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对音乐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从而在增强音乐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比如,在学习《我爱我的家乡》这首歌曲时,在初步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创作实践环节: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创编歌词,之后各组展示新作品,并演唱新创编的歌词,由教师选出最佳作品。这样,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能改变学生心目中对音乐课程枯燥呆板的学习印象。
综上所述,身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演奏和唱歌,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和采取生动、有趣、新颖的教学策略,实现音乐教学的趣味化,让学生以兴奋愉悦的心态学习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娜.论小学音乐教学“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王萌.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