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2016-11-15 10:16黄怀芳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高中数学

黄怀芳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 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关键词] 高中数学;用教材;用教材教

关于如何使用教材,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有生命力的话题,从传统的“教教材”,到后来的“用教材”,再到后来的“用教材教”,不同概念背后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大不相同. 课程改革在带来教学改革的春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概念泛滥的情形,用新概念包装旧行为,使得“用教材教”这一新理念缺乏新意. 笔者以为,在课程改革进入沉寂期的今天,有必要重申这一观点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就高中数学学科而言,用教材教的意义在于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样的论述看起来逻辑上有颠倒的嫌疑,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应试形态下的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却不关注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学生涯中更多的是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缺乏必要的理论滋养. 当然,理论常常容易失之于空洞,唯有基于实践的教学之树才常青. 那么,基于教材研究,就是一条很好的既基于实践又不落俗套的成长之路. 本文试就“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阐述笔者的相关观点.

“用教材教”的关键是研究教材

用教材教的基本观点是:教材作为呈现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并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学”的.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于“用”好教材(当然前提是教材出版社要编“好教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材设计者的意图互动的水平. 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中的有效互动,研究教材是少不了的.

谈到研究教材,传统教学中对此就有高度重视,“备教材”是其中的经典说法. 笔者想强调的是,无论是传统的备教材,还是今天的“用教材教”,都需要走出不传统的路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防止外界经验的先入为主. 如上所说,用教材的关键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与教材的有效互动,这是研究教材的根本,判断教材编写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关键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审视而不是仰视. 如此,真正的“研”即可实现.

研究教材有一个“走入”与“走出”的过程. 走入教材意味着有效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这就不仅需要关注教材自身的逻辑体系,还需要关注支撑不同数学知识所用的素材等. 如人教版教材必修2在编写“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笔者注意到其作为“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在标题上承袭了章标题的说法,不同的是将章标题中的“点”换成了节标题中的“空间点”. 由此关系即可以看出,本章的基础内容就是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而这种关系最终将通过数与形的描述来实现. 有了这一理解,就知道后面两节重点构建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因为空间点与线的关系在平面几何中已经有丰富的描述,而点与面的关系实际上从属于线与面的关系. 线与面的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最具代表性,因而作为初步构建点、线、面的关系,这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自然的.

再去看具体的这一节的教材设计,笔者以为基于一个长方体去研究点、线、面的关系,体现了简洁数学的思想,学生在思维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因此这样的编写思路具有普遍适应性. 教材在介绍平面等知识的时候,将视角转向了“生活”,通过列举生活中课桌面、黑板面、海面等构建平面的认知,这样的思路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思想,其中渗透的则是数学抽象的思路. 因此,教材这一设计意图是清晰的.

有了这样的“走入”过程,再“走出”教材来看这节的设计. 笔者思考:在本知识引入环节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以抽象过的长方体来构建空间点、线、面的关系,还是基于生活中具体的实例来认识点、线、面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就笔者本班的学生而言,基于后者是具有实践基础的,因为在之前的相关学习中,就曾基于教室、讲台、课桌等,那么在将桌角视作点、桌边视作线、桌面视作面的情况下,点、线、面的空间关系一样可以有效构建.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让学生进入数学抽象的境界,从而让学生自主画出长方体,这样的研究与改造教材,笔者以为是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

在“尊重”与“创新”之间用教材

课改以来,对于如何用教材教,有过很多的争论,其中不乏一些走极端的现象,比如从传统的拘泥于教材,到完全抛开教材. 显然,这是不合适的,笔者以为要想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就必须在“尊重教材”与“创新使用”之间进行平衡.

尊重教材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集智的过程,这个智慧不仅仅是对诸多一线教师实践智慧的集成,也是对数学自身知识发展的逻辑智慧的简洁描述,这种智慧往往是一线教师所欠缺的,因此尊重教材是必要的. 只不过,“尊重”教材更多的往往是一种品德,而“尊重教材”则是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的真实体现,而从这个角度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尊重教材原本就是一体两面,因为只有真正的尊重才会导致有效的创造.

笔者在一次省级高中数学研讨课上,观摩到来自教育大省江苏的一位教师关于“直线的斜率”的教学,该教师在建构直线斜率的概念的时候,很好地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直线的斜率,就需要确定直线上的两个点(坐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课后与听课教师互动的环节上,该教师说他就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才做出了创新的设计. 后来笔者注意到该课所使用的教材上,对于直线的斜率有着这样的一段设计:确定直线的要素除了点之外,还有直线的倾斜程度,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来刻画呢?于是,学生的思路顺利地从数学转向了生活,然后又从生活回到了数学.

显然,在这个事例当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来自于对教材的尊重,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教材的尊重可以为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奠定厚实的基础. 类似于这样的优秀教学案例还有很多,分析这些教学案例都会发现上课者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就是对教材的尊重,并且能够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进行创新就有了清晰的思路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教材的尊重的同时,不能对教参盲从,而这恰恰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太好却又比较普遍的现象. 笔者看到很多教学设计的思路几乎与教参思路一致,作为教材的演绎,教参所提供的往往只是一种指引,不顾学生实际而生搬硬套,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而这就涉及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对学情的研究.

基于学情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对学情研究是研究教材的基点,这也是传统数学教学将“备学生”与“备教材”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上面所说的“走出”教材,指的也是走出教材之后,要能够有效地“走向”学生!

学生与教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学习发生的时候,学生与教材才存在关系. 如果这种学习是自主学习,那就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直接发生关系,而如果教师介于教材与学生之间,那就是教学,也是教师借助于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学情的把握,实际上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有时候还需要用到自身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经验),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情形进行预设的过程. 比如学习“向量”的概念,教师就要思考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哪些场合可能存在着与向量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形,然后就可以将这些情形创造性地融入教材的设计思路,从而创设出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的情境.

基于学情去“用教材教”,还意味着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向学生的思维靠近,不同地方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有强弱之分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层次,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比如有人提出的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要想成功地推导出该公式,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熟悉的或者能够迅速掌握的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教材上的一种方法. 事实证明,这一思路确实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兴趣的同行不妨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高中数学
例谈生物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链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