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反思,提升习作教学引导品质

2016-11-05 13:07王西锋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王西锋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经典文本众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具有很强故事性,可读性很强,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触动。教师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对习作教学进行深度剖析,对提升片段习作水平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79-0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情感角度展开论述,阐释母爱和父爱的殊途同归,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巨大的情感激发力量。这个观点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将这个观点顺利传递到学生心底,让学生思想获得认同感。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学效果难言完美,强行让学生接受相关认知观点,显得极为生硬。对此展开教学反思,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文本观点需界清,别让引导成为徒劳

作者通过回忆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经历,对母爱、父爱有了本质认知升华。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渗透父母关爱之情。但这个认知的建立有一个时限的问题需要界清,作者功成名就时才对父母之爱有清醒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认同作者的认知,恐怕有些难,即使学生接受了作者观点,也是表象,从内心深处不会认同“糟糕透了”的恶性评价。教师针对文本观点展开解读,求同存异是明智选择,不可追求“大一统”。

不管教师如何引导,想让学生融合两种极端评价很难,学生最后给出的认同意见依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不是教材观点出现偏差,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时没有考虑文本生本思维对接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接受成人观点,当然是徒劳的。教师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无论学生如何选择,其思维运动都是有价值的。教师给出认同意见,才是明智的选择。

二、学生思维需观照,别让学情伤了教情

小学生思维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不同群体学生思维基础有清晰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本故事与学生生活极为接近,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父母中,有“精彩极了”的评价者,更有“糟糕透了”的打击者。还有一些家庭,父母都是“糟糕透了”的倡导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呈现多元性。因此,教师在施教中,要观照学生个性思维基础,针对性地给出教学引导,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相近学习认知。

课堂教学观照学生思维认知,需要教师做好学情调查,不然,很容易制造尴尬。有一位教师设计同样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好的评价方式。有个学生这样说:我认为父亲的评价有些生硬,具有讽刺意味,不好让人接受;母亲的评价虚假成分太多,也不好接受。学生大多不赞同这种说法。教师给出提醒: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无论给出什么样的评价,都是父母的爱心体现。谁知那个学生气愤地说: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反正我没有爸妈!学生又是一阵热议。面对课堂乱象,教师不知如何收场。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够。学生认知呈现个性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可有“统一”思想,更不能要求所有人接受一种观点。这个学生没有父母关爱,对这个话题自然很敏感,教师应该让这个学生回避话题探究,而不是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从他的激烈反应可以看出,他很受伤。这当然是教师的失误,没有充分的学情调查,也让学情伤了教情。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性认知,尊重学生不同价值取向。

三、教师认知需调整,别用命令替代引导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凸显主体性意识,这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共性认知。在这篇文本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价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探究。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反思,形成个性学习认知,而不是教师利用命令式语言,给学生强加什么观点和认知。这不仅与主体性教改精神相违背,也会使学生迷失自我,成为教师手中的木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给出观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疼爱自己的不同方式,每一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教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教师这样总结课堂教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通过童年回忆,对父母截然不同评价耿耿于怀,最终理解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都渗透浓浓爱意。我们面对父母教育时,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管是生硬的、温和的,都应该诚心诚意地接受,而不是排斥逆反。

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吗?我们应该弄清学生对文本观点的认同度,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发现,学生不能完全接受作者观点,教师的行政命令式总结就能改变学生初衷吗?这显然是不行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引导是必要的,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感知,有多种制约因素,如果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生硬强加给学生什么观点,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因此,教师在施教中,要减少行政命令,多介入互动探讨,尊重学生自然认知成长。

教材是施教载体,教师是课堂客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摆正各自的位置,才能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本有自己认知,教师不可强求学生思想统一,而是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作出教学调整,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冬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5).

[2]宋艳清.对小学语文习作的透视和反思[J].华夏教师,2014,(12).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