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丽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门类和课程设置较多,语文学科作为专业课程的辅助性基础学科,具有涉及专业多,教学周期短的特点。针对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 充分体现中职语文教学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功能,在注重文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大德育力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本人通过19年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讨,感到以下几种方法是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
关键词:云南藏区;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通过针对性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特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基本实行凭证入学,普遍降低入学门槛,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被边缘化;因此,学生在树立人生目标,正确对待刻苦自律、勤勉上进、热爱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内容,甚至会倾向于偏激。
笔者在教授《李想:我一直知道想要什么》一文时,以“理想与成功”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学生们对李想的成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李想的成功,得益于成长的环境有一个支持他的父母,宽松的家教,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一部分同学认为,李想之所以成功,是他懂得坚持,有耐心,有超强的把握机会能力,能够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并能为之奋斗,是本身素质起着决定的作用。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事业成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和职业目标的规划是我们中职学生应该追求的灵魂,是要在学生时代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的激发,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所释放的内容。
二、通过名言警句讲解,进行德育渗透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名言警句,这些让人热血澎湃的名言警句使许许多多莘莘学子、有志青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我们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讲授寒秋红叶、“万类霜天竞自由”、“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湘江秋景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名句,理解毛泽东少年求学之时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石缝间的生命》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和细小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富有哲理的思考,凝练的语言,隽永的含意,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生命是不可遏制的。记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生命就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励志名言。特别教育学生要学习“石头缝中一草一木”的精神,面对藏区高原缺氧、长冬无夏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要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和斗志,努力求学,用知识和技能改变自身的命运,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状况。
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蕴意深远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真情写作,进行德育渗透
文如心声,写作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力求上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有了感受才会有感动,学生才有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情感倾诉于笔端和纸上的渴望和冲动。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时代赋予我们中职生的使命,让他们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操。
通过真情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学会感恩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应注意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环境,以触动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写出发自肺腑、真情流露的好文章。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抓住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不啬赞美、鼓励的言语进行“放大式”的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抓住课文重点,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贯穿初、高中阶段的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都非常好,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思想教育的素材。课文中充满了向上的人文情感,字里行间饱含对祖国、对人民、对故乡、对父母等等的爱,这是人的高级而又朴素的情感;也就是说,课文中字里字外流露的情感是引导学生“学做人、学做事”的必要铺垫。教学时,教师就要突出情感这一重点,抓住情感这一主线,恰如其分的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同时,每篇课文所体现的思想性各有不同,教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把課文中的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作为主题,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各抒己见的争论,最后让学生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和见解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方式,既巧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又自然进行了德育渗透,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统一,达到文章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教育贵在以人为本。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内容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能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相信能够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作为语文教师,也能为塑造中职学生健康人格、高尚情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