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砥砺让文本语言从静止走向激越

2016-10-13 03:50马亮亮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体悟文体

语言是静态的存在,阅读教学的价值就是要在师生高质量的对话中将原本静止的文字活跃起来,去悉心聆听文字的细微声音,于静态中搅起波澜,在平淡中洞见深刻,让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加细腻而敏感、深刻而富有深意。

一、聚焦文体,在辨析表达风格中获取语言潜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体可谓丰富多彩,不同文体作者在遣词造句的风格上也完全不同。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文体特点入手,准确感知、定位并传导出教材文本的言语价值和文字魅力,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生命的不断提升。

比如《牛郎织女》,这是一篇典型的民间故事,具有浓烈而鲜明的文体要素,不仅有着奇异有趣的故事情节,更展现了民间故事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特点。教师基于民间故事的特质,设计了以故事内容为经、复述表达为纬的立体感知结构。学生依托核心词语重点品味,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悟并没有停留在平面解读上,富有层次,在反复的品味中进一步领略到民间故事独有的芬芳,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二、从微见著,在细节揣摩中领悟语言魅力

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细节,不能忽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而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太多,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价值点中寻找出价值意蕴的聚集处,即文本的文眼或者情眼。

《雨后》是冰心老师创作的一首儿童诗歌。教学中,教师紧扣诗歌中“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语言,以“孩子们快乐在( )”为思考题,引领学生以开放式视角关注文本内容。在交流汇总的过程中,不同认知起点的学生都得到了分享的快乐。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视角来关注语言,发现“快乐”无处不在:小哥哥“踩着水”、小妹妹“希望摔过一跤”的内心刻画,形象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一遍遍诵读,从大处着手,从细节着眼,让学生在细微中感知意蕴,对“快乐”有了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认知体验不仅引领学生有效解读了文本,也对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地作用,他们在鲜活的文本中意识到:如果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够注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描摹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等,就可能将平淡无奇转化为妙趣横生。

三、发现规律,在随文练笔中拓展语言张力

教师要具有职业的敏锐意识,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特点与规律,引导学生驻足赏析、品味,感知独特规律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引导学生依托这种规律随文练笔,进行文本的二度创作。可以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中进行补写,可以在体悟表达方法之后进行仿写,还可以是学生认知体验延伸后的改写与续写等等。

再如《灰椋鸟》一文。作者通过自然的观察,融合自己的情思,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写得细致入微而又富有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从作者“观察、欣赏”的视角,补充想象鸟儿落下又飞起时的场景,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句式让他们进行练笔:这边几只才落在枝头上,( );那边几只就又扑棱棱地飞起,( )。教师引领学生依循着作者的思路与视角,延续着文本表达的习惯,在深入体悟文本精妙表达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了练笔的环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文本语言的巨大张力,促进了自身言语生命的发展。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唤醒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好奇心理,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变”得灵动而激越起来,从而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马亮亮,南通市通州区十总小学,226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体悟文体
萌宠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懂,才能得
另类文体巧谋篇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解题中的数学史
哪双是自己的脚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