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辩”,在交往训练中提升道德判断力

2016-10-13 03:50姜东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辩论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其言行受同伴的影响非常大。为了使同龄群体的孩子们能通过认知碰撞,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我们开设了富有特色的“每月一辩”活动。每个月底,各年级围绕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辩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点鲜明对立的辩论激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愿望,使他们在自由开放的语境中畅所欲言,在言语的交锋处、在认知的矛盾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链接生活,辩论世间万象

丰富的学习生活、社会经历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辨空间。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一本引发思索的书籍,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一段颇有争议的对话,一幕难以忘怀的情景……都能引发孩子深入思考,从中还能提炼出他们感兴趣的辩论话题。我们要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去有意识地发现生活的多面性,去辨析行为的存在意义,去形成自我的正确认知。

1.关注自我成长,辩出多元认知

任何一个成长中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迷茫或困惑,特别是在父母老师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而偏偏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时。这时候,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与支持,渴望获得引导和帮助。与其让他们重复一些并不正确的行为,不如启发他们去正视自己的成长困惑,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

比如,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很痴迷纸质游戏卡,他们想尽办法收集各类游戏卡,并带到学校在课间活动时三五成群地一起玩,上课铃敲响了仍然舍不得回座位,更有甚者听课时还不忘在桌箱里数一数、摸一摸宝贝卡片,严重影响到了学习效率。如果明令禁止带卡到校固然能表面上收住部分孩子的玩心,但并不能真正消退这股过了“度”的玩卡风。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玩游戏卡的利与弊,才能无声胜有声地调整原有的行为。于是,我们就组织三年级学生围绕“小学生玩游戏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正反双方积极找寻充足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正方认为玩游戏卡可以调节上课的疲劳,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可以在玩卡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训练反应能力。反方则认为带游戏卡来校会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玩卡的过程常常因为规则不明确而导致相互间产生矛盾,影响了同学间的友谊,而且生产卡片的过程要砍伐掉很多的树木,造成生态失衡。孩子们的辩论虽然还很稚嫩,但他们的这些想法却给同伴带来了一定思索。如果辩论之前孩子们纯粹喜欢的是玩卡的那份体验的话,那么辩论之后他们已能清晰理智地看待玩卡行为,并对它有了多元化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成长起来,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多维度地表述观点。

类似这样源自学生个体生活的辩题还有很多,例如:“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小学生该不该有零花钱”“小学生要不要穿校服到校”……让孩子根据成长的烦恼自己提炼出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对深化认知大有帮助。

2.关注社会现象,辩明是非得失

学习生活之余孩子们置身其中的是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保护共同生存的家园?怎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怎样处理两难境地?……从小唤醒孩子的公民意识对他们早日形成理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辩题的确定除了关注自我,还应该关注多变的社会生活。

我们教会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利用晨会交流时事新闻、趣事轶闻,或发生在校园里、社区中的新鲜事,从中发现能激起大家共同参与的具体话题。看似随意的交流可以带来丰富的信息,每个拓展后的话题又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关注点。

类似“如何看待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利弊”“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环境保护重要”“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起”“网聊有聊还是无聊”“男生该不该让女生”等一个个热点话题都来自孩子的生活。他们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对是非得失能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对“一次性物品使用的利与弊”辩论时,孩子们既看到了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卫生,看到了人类文明素养的提高,也看到了制作一次性物品的高成本,纸巾、筷子等很多物品的材质需要消耗大量树木,而树木的砍伐意味着水土流失、河流污染,地球失去应有的保护。这一系列连锁反应都同一次性物品的加工有关,当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同一件事时,他们对是非得失的认识就变得客观公正。

二、变通模式,辩论全员参与

传统意义上的辩论双方人员有限,我们需要变通辩论的常规模式,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辩论中,真正做到每个人都在围绕辩题积极思维,尽力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利用每月一辩提升道德判断力的目的。

1.人人是辩手,变观摩为参与。在各个年级确定每月的辩题之后,每个班级的孩子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辩论的某一方,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论据。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班分为若干个辩论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主席,组织组员在各活动室进行初辩。由于每个孩子都要在辩论中发言,一部分表达相对困难的孩子会有些犯愁,这时可以通过沟通协作,让能言善辩的孩子主动去关心同伴的辩论准备工作,教给同伴收集论据的角度、渠道以及应答的具体方式。有了具体的示范和真实的参与,孩子对辩论的方式不再陌生,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模拟中选拔,变被动为主动。在前一轮全员参与辩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出最佳辩手参加班级内优秀辩手组成的辩论会,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一位选手参加年级内辩论。这一轮辩论辩手根据抽签决定自己属于哪一方,每一个辩手都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不但之前同组伙伴收集的论据都汇集在了一起,而且论辩双方可能涉及的话题也都有所考虑,因而论辩双方都显得从容自如。因为此时的每个辩手都代表着整个小组,能否胜出是小组的光荣,所以每个小组成员又瞬间都变成了那位上场辩手的对方辩友。他们在正式辩论前一次次模拟唇枪舌剑,无论是上场辩手还是智囊团队员都积极主动地再度参与到论辩的过程中。较之前一轮,仪态和语言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进。整个选拔的过程化个体被动为全员主动。

3.年级内展示,变个体形象为集体风采。各班选出的最佳辩手再度组成辩论双方进行年级内展示,这一回合虽然台上的是各班代表,但参与其中的则是全年级学生。一方面每个辩手都在班级内进行了强大智囊团指导下的模拟实战,另一方面自由辩论环节,添加了台下观众与台上辩手的互动,使每个孩子都真正投入到辩论的全过程中来。在辩论结束后,我们还安排台下孩子对台上辩手的表现进行点评,从双方辩论时应答的表现、论据的合理性及仪态等方面作评价,虽然不是很准确很老练,但都踊跃参与。因而,看似展示的是各班的个体形象,实则体现的是班级的集体风采。

三、深化认知,提升道德判断

选择合适的辩论话题,采用变通的辩论模式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表达自我观点的兴趣,目的使他们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大大方方地阐述所思所想,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形成正确认知。”每月一辩的理想效果就是在辩论中使孩子们学会交往、学会判断。

1.协同训练,整体发展。一场成功的辩论赛离不开双方辩手出色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单纯的言语能力,而是融听说能力、交往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因此,辩论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孩子进行听说训练,除了听清对方的论点论据,还要能抓住对方的语言漏洞,在自相矛盾处进行辩驳。采用辩论回放的方式对训练这一能力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安排孩子分组分赛段记录辩手的论辩要点,在辩论结束后一起来就精彩的辩驳过程进行赏析,或就存在问题的片段进行探究,这样的回味对孩子们及早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观点表述的矛盾很有帮助。他们能从中揣摩出认真倾听、有理有据的驳论是论辩的基础,针锋相对的反驳并不是一场指手画脚的“骂战”,因为辩论辩的是双方的立场、思想、气度,而不是较量谁的嗓音响亮,更不是互揭老底式的相互诋毁。因而,我们还要训练孩子在辩论中学会与人从容淡定地交往,有理有据地表述,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一种展示。只有多项能力协同训练,才能促成孩子整体发展。

2.积极碰撞,多维发散。辩论是一场智慧的对决,也是认知的升华和重构。有时,孩子们会因局限于某个看待问题的角度而使思维停滞不前,需要我们鼓励孩子以积极的心态与对方的观点进行碰撞,并从中生发开去,多维度地认识具体的行为。比如,“男生该不该让女生”这个话题,最初正方孩子反复举例表述“女生喜欢使小性子,动不动就生气,如果让了她们只怕会得寸进尺,更加纵容了娇惯习气”,显然有些思维定势。反方驳论“男生应该谦让女生,作为一个男生应该具备绅士风度,懂得女士优先的原则。从男生与女生的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上来看,女生体力有限,性格柔弱,心理也比较脆弱,生活中很多方面需要男生谦让与照顾。”他们还引用课文中哈尔威船长的安排来说明古今中外,男士谦让女士是一种共同的认识。此时如果不打开思维,正方将陷入无话好说的局面。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用对方的言语为我方的辩论提供思维新角度,使个体认识深刻化。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就反方说到的女性柔弱的特点进行质疑:“女性真的就是柔弱得不堪一击的吗?古往今来有哪些伟大女性的经历是可以用来驳倒对方的?如果一味地让着女性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有了这一多维度发散,正方立刻就形成了诸多新观点:“男生时时让着女生其实是对女生的一种歧视,一种不尊重,女生和男生一样有智慧、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有男生不让着女生才能形成一种积极的竞争意识,推动彼此共同进步。男生不让女生并不表示男生占女生的先,并不表示要欺负女生,而是让女生一样有机会展现自己。”由此可见,教会孩子多维度地发散思维能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掌握好话语的主动权,并使自己的道德认知全面而深刻。

3.灵活应变,充分互动。一场辩论其实就是辩手的互动。有效互动能使辩论过程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无效互动则表现为辩论的语言没有承前启后、上下衔接,辩手只是说完准备在先的话语而已,且最后仍只是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想法。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是怎样与对方有效互动,怎样应答对方发现的语言漏洞,怎样认识对方的论点。在“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起”这一辩论过程中,正方坚持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起,因为没必要引麻烦上身”,反方立刻回应“如果你家有老人摔倒,你是否也不希望有人扶起他呢?”从情理上说当然希望有人能扶起家中老人,但作为正方辩手不但要否定掉,而且还要有充分的理由。这时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从反方认为应该扶起老人的理由中找到回驳的依据,“你们认为只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完全可以顺利地、安全地扶起老人,不至于引发高血压、脑血栓等症状。可是有多少人是掌握了正确的扶助姿势的呢?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我家老人摔倒后还是让他自己先慢慢回过神来,再按我们教给他的方法寻求帮助,不至于连累别人。”像这样利用彼此双方的话语,灵活应变为我所用,能产生环环紧扣的效果,使辩论真正地辩起来,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只要用科学的办法帮助老人,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因为个别社会现象而使自己缺失是非观念。

4.开放交流,增强思辨。当变通辩论模式后,自由辩论环节台下观众可以参与台上辩手的辩论,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对孩子学会互动和思辨很有帮助。辩论双方言语交锋时唇枪舌剑,需要敏捷地捕捉任何一个可以为我所用的信息。如果支持某一方,则需要快速组织语言、表明观点。因而,台下孩子每一刻都以思辨状态倾听着、回应着,只有逻辑严密才不会给对方创造驳论机会,只有表达准确才会给对方有力一击。

正是一次次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大有提升。

“每月一辩”活动是一个提升道德认知的大舞台,它让孩子们学会思索与表达、学会应变与互动、学会交往与协作,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姜东英,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辩论孩子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孩子的画
同影子辩论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