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芸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面对新的改革,新的学生,新的竞争,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下降,在这种学案导学的形式下,只管成绩而不管其他的语文教学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教书了。所以,我得与时俱进,不断反思,反思我的问题,寻找我的出路。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它来源于课程、教材、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然而,当前语文教育研究长期缺乏课程意识,对“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研制缺失,再加上“文选型”教材顶替着语文课程,往往最终还是“选文”顶替了课程。遗憾的是,因“教什么”的课程内容不确定,“用什么去教”的教材内容便不会有着落,教学内容也就不易确定。况且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教材内容非教学化倾向”,即形成不了可操作的教学设计(王荣生语)。因而,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内容就全凭教师依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自身个人化理解和教学现场而确定。由此也就可能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潜藏着随意性、模糊性甚至无效性,有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困难性加重。
一篇文章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拿着教材,在教一篇课文之前,这是首先要思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对策:
1、教师要思考文章体现的文体特征;要分析这篇文章能教什么内容,明确单元提示的承担着单元教学任务,本篇文章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即教学的特有价值。例如,教师在进行《苏州园林》一文教学设计时,分析出学生已具有相关说明文文体的内容知识,具有阅读文本和凭借工具书查阅字词含义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在提示下寻找段落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的认知策略。这样也就明确了说明文应该教说明方法、结构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等“教什么”的课程内容,以及应该用文本中关键句、中心句、助读与练习等“用什么教”的教材内容,并由此确定了让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生字词等基本技能和“抓住”总分式说明结构,说出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等语文高级技能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后,就知道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借此也就知道了“学生还需要什么”,便可知道“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教学内容。
2、把握学生对该类文体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语文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为使他们更有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即要明确学生的已知点、模糊点、空白点、发展点、提升点。 明确一课时能教多少,更应该把握好课堂的灵活点,即课堂生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