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慕课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出发,分析慕课对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突破及其内在缺陷,提出慕课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有助于完成外国文学教学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大数据 外国文学 慕课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13-03
在大数据(Big Data)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浪潮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以及手机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模式无不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晶,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大数据引起的教育变革背景下,高校单凭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那种‘说教式的教学理念已经完全落伍。”从多媒体教学到慕课、“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是教学理念的改变与革新,这就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之外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能否真正实现“相长”?
一、慕课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在互联网上提供课程资源,免费供全世界任何人使用。慕课正是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其作为一个术语早在2008年就已被提出,但直到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课风暴才正式登场,2012年则被《纽约时报》视为“慕课元年”。同年,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慕课;次年,我国正式启动慕课工程。与此同时,教育界对慕课的关注与研究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达至顶峰,2016年愈演愈烈。那么,到底什么是慕课呢?简单地说,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究其实质是一种以网络化学习为基础的、开放的在线教育,但又有别于网易公开课,其创新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把一节课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个短视频,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二是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方法,随堂考试,即时奖励。三是根据测试内容采用机器判分或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虚拟课堂,形成远程的讨论模式,通过网上论坛、话题研讨等形式把学习者联系起来,并使之进行互动。五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分析课程设置的问题,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块,提升学习成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真正做到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创造双向构建和整体生成的学习环境,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利用慕课进行学习,并自由交流。
二、慕课对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突破及其内在缺陷
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发布edX(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慕课平台,我国清华大学推出“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好大学在线”,国内知名高校开始进行慕课尝试。慕课的本质是在线教育,包含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四个基本要素,至少从如下方面突破了外国文学传统教学模式:
第一,从课程设计上来说,外国文学慕课建设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比传统网络课程更具开放性。这就要求外国文学的课程设计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主题归纳、课堂提问、小测试等形式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效率。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正在主讲的西方文学经典鉴赏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在主讲教师的同名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它从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史中精选出10部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旨在丰富学生审美趣味,并使其掌握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与国家精品视频课程不同,慕课不再以课程内容的共享为中心,其强调的不是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而是学生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课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教学的中心,其跟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共同组成了慕课。以第一讲《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神话与英雄》为例,该讲由荷马与荷马史诗的作者、《伊利亚特》的故事来源、《伊利亚特》中的神话、《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以及《伊利亚特》的价值观等五个小视频组成,视频在内容上既彼此相连,又各自独立,有利于学生自主、自由学习。此外,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该课程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各个专业本科生开设,而且向全社会开放。在第一讲结束后的一个星期里,在线学习的人数已近七千,学习者并在讨论区围绕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第二,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外国文学的慕课教学突破了线性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对话性与协商性,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在慕课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传统教育以学校、教师、教室为中心,从一所学校、一位教师到一间教室的教学方式是线性的、有限的,学生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教室被动地接受特定教师的授课。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生就可以自己选择教师、学校,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方式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不断拓展与更新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注重教学的对话性与协商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因此永远不会“下课”,其非线性特征在讨论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课程形式上来说,本身可分为线上讲授和线下讨论两种,主讲教师每次围绕一部作品、集中讲授一个专题、分解为多个知识点,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不过,内容讲解完了还仅仅只是教学的开始。慕课采取的是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的讲授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走出课堂后学生还可通过线上的讨论、提问、交流,与主讲教师实现有效对接。如在刘洪涛教授西方文学经典鉴赏课程第一讲结束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在教师答疑区提出了诸多问题,例如,宙斯是命运之神的代言人吗?《伊利亚特》的主要价值在于考古学吗?雅典娜是正义的吗?为什么命运杆不直接拿出来呢?教师尚未答疑,学生之间就已经展开激烈的讨论。这种对话与协商式的思维引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思维引导,“帮助学习者将显性知识转变成隐性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而不是灌输”。如今,慕课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内容更加趋向于动态化、开放化、多样化,拓宽了传统的教育空间。
第三,从学习过程上来说,慕课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如上所述,在外国文学的慕课建设中就已经包括了可供学生讨论、提问、交流的平台,甚至学生作业批改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以一种互评的方式进行。以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手发表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为例,大到每门课程,小到每个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论坛,只要在相应的论坛上求助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的回复。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需进行协调、答疑,引导学生以一种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探索式的学习过程。无疑,交互性学习社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了现实条件,“使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的可能和学生质疑知识、创造知识的机会成为现实”。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课程作业一般通过“同伴互评”产生成绩,学习者既要自己完成作业还要去评价同课程同学的作业,与此同时自己的作业也会被他人评价。这就使学习者有机会同时担任学生和教师两种角色,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有时,互评阶段还包括自我评价,在完成同伴作业的评价后,学习者还需要依照评分细则为自己的作业打分。
由此可见,慕课从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学习过程突破了外国文学传统教学模式,并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慕课也存在自己的缺陷。首先,慕课虽然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一起交流、探讨,但是这种交流并非即时的、在场的。如在西方文学经典鉴赏课程第一讲讨论区,学习者虽然围绕“《伊利亚特》体现出怎样高超的叙事技巧?”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但彼此之间的互动较少,主讲者也未及时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其次,慕课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应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注册的学生虽然多,但通过率却很低。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随时随地都能在电脑上“上课”,但也可能随时离开课堂。其三,在线测验和考试的方式很难保证学习者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习者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对自己不会或没有把握的题目可能在网上查找资料,也可能问身边的同学,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讲课者将很难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三、慕课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大数据时代,慕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校教育模式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频公开课和慕课都是网络课程,但后者更能体现教育的国际化。从多媒体教学到慕课、手机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过,慕课虽暂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其对外国文学教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价值与启示意义的。
首先,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慕课的应用,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目前,中小学正在推广的“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开始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则成为课堂主体。国内外慕课资源的不断丰富,有助于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讲,学生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上课之前,学生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按教师的建议观看相关视频,进而通过网络与同伴及主讲教师交流,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如在讲《神曲》之前,学生可以先观看“但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神曲》中的三界幻游历程”、“《神曲》中的三种精神诉求”等三个短视频。在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时间,观看节奏快慢由自己掌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快进跳过或倒退反复观看,甚或停下来思考或记笔记,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同学一起面对面地交流、讨论,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此,视频并没有取代教师,而是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慕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个性化教育。
其二,慕课浪潮要求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采取混合式教学。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曾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如今也面临转型与改进。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音频、视频技术,这就为外国文学教学采取互动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短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从单纯讲授知识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逐渐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陪练”,不再是发布指令,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外国文学课堂搬到网上,意味着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批改作业、主题讨论等都要在网上实现,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还应根据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收集和创建视频,并在制作过程中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既然通过慕课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堂外就能先“听课”,那么课堂内应侧重于深入地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组织上,就需要策划一系列高质量的混合化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如成立辅导小组、举行小型讲座、发展协作学习小组等,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进而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努力,不是为了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而是使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外国文学课程的内容。
其三,非“985”、“211”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能够通过注册慕课,学习外国文学相关课程,获得更多更平等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积极引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的高质量在线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并督促学生全程参与慕课教学,上课、交流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修习名校学分,直到拿到学习证书等。不过,在选择慕课课程时,学生也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课程,量力而行,不求多但求精。如对古希腊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MOOC平台注册,有选择地参加哈佛大学发布的课程——24小时了解古希腊英雄,通过学习对于一个古希腊时期的英雄的意义来探索作为现今人类的意义。学生看完视频后,系统会自动给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提交后,系统还会自动给出练习题答案,帮助学生消化刚刚看的视频内容。
简言之,慕课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在外国文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运用慕课平台,并以此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结语
诚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慕课虽然从课程设计、教学理念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局限性,但其自身也有内在缺陷。顺应互联网潮流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必然的选择,但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不论教学模式如何变革,教学观点如何更新,外国文学的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到“教”与“学”的问题上来,外国文学教学应通过对慕课的运用尽快完成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乘着“互联网+教育”的东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申怡.大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2]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4]桑新民.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J].教育发展研究,2000(23)
[5]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6]王烨捷.中国慕课注册率高 成功率低[N].中国青年报,2015-11-11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102013)
【作者简介】傅美蓉(1977— ),女,湖北公安人,博士,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别文化与文学批评。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