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曲作品的转调法刍议(上)

2016-09-21 06:55肖友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主音调性和弦

肖友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国歌曲作品的转调法刍议(上)

肖友明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几乎所有的歌曲写作教科书讲到转调部分时,都是从前后调调性关系的远近来分析与讲解歌曲创作中的转调问题。本文笔者认为,无论前后调的关系是较近的一级关系调,还是二三级关系调,甚至更远的四级关系调,只要通过合理的连接手段都可以平稳地过渡到目的调,介于此,本文将从前后调连接处两和弦的关联来阐述歌曲作品的转调问题。

歌曲;共同主和弦;同主音和弦;属主关系和弦;替代主和弦;转调

在调性发展过程中,如果音列中出现新的因素而导致音列改变的(此时调号也随之改变),称为转调①。调性的转换是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歌词的内容,表达感情和刻划音乐形象,或者获得音乐片段间的色彩对比,调性的转换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常在歌曲作品中,调性变换与曲式结构以及艺术表现力密不可分,通过转调来突出和深化音乐形象和作品内涵。

一、通过共同主和弦转调

在民族调式的歌曲作品中,调性大多数情况下是转向近关系调,此时由于宫音作了变化,故称为“移宫犯调”。由于五声音阶中只有唯一的大三度(宫-角),它是确定调式的关键信息,所以当大三度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常常是以清角音或徵音为根音的大三度),就相应转向了下方或上方纯五度的宫系统了。在记谱上,不用变化音而采用某宫系统的自然七声音就可以写出两个近关系宫系统的所有调,这也是我国民族调式的特有现象,绝大多数的民歌通常都采用此种记谱法,理论上称之为“清角为宫”和“变宫为角”的转调法。

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歌曲《昭君出塞》,第一部分是d羽调,第二部分是从d商调开始,间奏的最后一小节是前调的主和弦,其后是第二部分从主和弦开始,通过前后两调的主和弦(都是小三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平稳而流畅地实施了转调过程。前后调的关系就是低五度宫系统转向高五度宫系统,采用的是“变宫为角”的方法。

二、通过同主音和弦转调

通过同根音而不同性质的和弦转调,表现在大小调与民族调式中就是同主音调式互转。在同主音的各种调式中,不论其调关系的远近,都可以很自然地直接对置,这是一种特殊的转调,这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相同的主、属、下属音,这三个骨干音把同主音各调式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同主音大小调互转

同主音大小调前后两调的区别表现在第II、III、VI、VII各音级上,音级不同就导致伴奏部分和声的对比。由于大主和弦明亮,小主和弦柔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色彩的调式对比。

例1 选自《在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民歌、洛宾译词、黎英海改编

上例是由黎英海先生改编的一首塔塔尔民歌,中段采用改变调式的引申性单三部曲式写法。由bE大调通过“大转小”转至同主音的be小调。从谱面上看,没有采用直接改变调号的记谱方式,而是通过临时变音记号来体现的,经过和声和调性分析则清晰可见。

当然,在实际的作品中,“小转大”的例子也是十分普遍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二)同主音五声性调式互转

在五声性民族调式中,各同主音调式之间,不论调性关系的远近如何,都能自由地相互转换。其中色彩对比最鲜明,且应用最普遍的是同根音大小主三和弦对置。两调接头处的界限常常与音乐结构的界限是吻合的,在和声配置上不必考虑共同和弦而直接对置。

例2 选自《火把节的火把》卢云生词、陈勇曲

上例从bA徵到#g羽,目的调是七个降号羽调式的等音调,前后两调相差两个降号,属于二级关系调的范畴。同主音调对置接头处用了“大转小”的手法(前调主和弦是大三和弦,后调是小三和弦),无论从调关系的远近还是主和弦的明暗程度上,都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例3 选自《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甘茂华词、王原平曲

上例是“小转大”的例子,前调是C宫系统的a羽调,后调则是A宫调,前后调主音相同,形成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对置,有如“天亮了”的感觉,使得歌曲的情绪突然变得欢快、明朗。

三、通过属主关系和弦转调

为了使新调主和弦更加合理的被引出,常见的手法是在新调出现之前设法进入到其属和弦,形成属主关系和弦连接完成转调。

(一)原调和弦作为后调属和弦

例4 选自歌剧《苍原》娜仁高娃的咏叹调《情歌》黄维若 冯伯铭词、徐占海 刘晖曲

上例中,前调结束在F徵调式上,通过两小节过渡最终停留在以C音为根音的七和弦上,该和弦恰好同是前后两调的属七和弦,通过(F徵:V7=f羽:V7)平稳连接后调主和弦,完成转调。

(二)原调变音和弦作为后调属和弦

原调变音和弦(非主变和弦)作为后调属和弦的转调,指的是两调接头处的和弦中出现前调没有的变化音,同时该和弦又是后调的属和弦,将其作为共同和弦解决到后调主和弦,完成转调。

例5 选自《一首桃花》林徽因诗、周雪石曲

上例中,前调为g小调,接头处的和弦是以bB为根音的大小七和弦,其中出现了前调没有的bA音,该和弦恰好是后调bE大调的属七和弦,随后自然解决到后调主和弦,使得转调过程平稳而流畅。

由丁善德改编的云南民歌《想亲娘》的第一个转调处也使用了此种手法,前调结束于be羽调式的主和弦,经过一系列变音和弦最终到达升三音的大三和弦,由此和弦作为后调属和弦连接后调主和弦,平稳进入bA宫调式。

四、通过替代主和弦转调

五声调式和以五声音为骨干的旋律中,常常以五声正音作为段落的终止音,为了能够顺利的过渡到新的调性上,常常利用大小主和弦相互变化,来达到转调的目的。如前调为宫调式或徵调式,其主和弦应是大三和弦,将其三音降低半音变成小三和弦,且该小三和弦为后调的某一级和弦,相当于用小三和弦代替应出现的同根音大三和弦而进行的转调从而平稳衔接后调,称之为“小代大”的转调;反之,用大三和弦代替应出现的同根音小三和弦而进行的转调,则称为“大代小”的转调。这两种转调中,前者适用于向降号方向转调,后都则适用于向升号方向转调。

例6 选自歌剧《白毛女》选曲《杨白劳》贺敬之等词、马可等曲、黎英海改编

上例中,前后两调在自然音范围内,没有共同和弦,为使前后两调顺利衔接,而将前调主和弦三音降低,用小主和弦代替大主和弦,构成前后调的共同和弦,即通过(bA徵:b3I=#C商:V)此替代主和弦作为共同和弦平稳解决到后调的主和弦以达到转入后调的目的。

注释:

① 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8:87.

[1]黄虎威.转调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黄汛舫.歌曲写作中的转调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0.

[4]张帆.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转调手法[J].北方音乐,2012,08.

肖友明(1983-),男,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主音调性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和声小调音阶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