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媛(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浅谈童声合唱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马新媛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童声合唱是合唱艺术门类中一种普及性较高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纯净、优美、明快的艺术特点广受群众喜爱。在精神文化生活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各地市中涌现出众多童声合唱团。在这些合唱团发展的过程中,常因为排练者和指挥者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缺乏,且辨别声音的能力较差,导致合唱团在训练中出现呼吸、共鸣与音色、节奏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正确的解决,会导致儿童在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技巧的道路上走入误区,严重者会对儿童声带产生危害。本论文以童声合唱中常见的呼吸、共鸣与音色、节奏三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资料的学习与实践的探知,得出正确的解决发法,为以后学习合唱指挥打下基础。
童声合唱;呼吸;音色;节奏
童声合唱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种合唱艺术表现形式。它富有自然、纯净的艺术特征,常被誉为“天籁之音”。与成人合唱相比较,其音色具有纯净、优美、率真、明快的艺术特点。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童声合唱的训练能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及审美能力,让儿童在愉快的艺术氛围中放松身心,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我国各地市的中小学校中,涌现出众多童声合唱团。但是这些童声合唱团的训练和发展良莠不齐,在训练中常会遇见通识性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如不加以正确的解决,会对少年儿童音乐学习的鉴赏、审美以及嗓音肌能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童声合唱训练中普遍遇到的歌唱呼吸、共鸣与音色、节奏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分析这三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童声合唱是合唱门类中一种普及性较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受大众喜爱,与其他合唱形式相比较,童声合唱具有纯洁、明快的艺术特点。童声合唱起源于西方宗教的音乐唱诗班,而合唱队员是由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成。早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为了凸显其神秘与圣洁,便让男童站在祭坛边用圣洁的声音来歌颂人性、歌颂主。之后童声合唱从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独具魅力的一种合唱艺术形式。
童声合唱与成人合唱相比,合唱队员由少年儿童组成,由于儿童的身体各器官尚未成熟,从年龄和声音的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变声期三个阶段。4-6岁的孩子发声腔体小,气息较浅,声音明亮、纯洁,此时的童声只能胜任基本的单声部或双声部且旋律简单的作品,7岁以后身体各器官进入青春发育高峰期,在此期间,原有的头声会受自身发育和环境的影响自然过渡到胸声,唱歌时会发出相对较大的音量,声带运动幅度较大。12岁以后进入童声后期,是童声合唱的巅峰阶段,此时正是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身体发育和学习理解能力不断提升,若技巧得当,可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歌唱是有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前四项为手段后四项为目的。正确良好的歌唱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声音、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情感表达。就童声合唱的训练而言,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别于成人,从发声器官看,儿童的声带短而薄,发出的声音明亮、悦耳。从腔体的发育看,儿童的共鸣腔体小,发出的声音较弱。从心理的发育程度看,儿童年龄小,理解表达能力较为单一,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因此,童声合唱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且训练方法更为复杂。所以作为童声合唱团的指挥,应尽早的发现和解决童声合唱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为合唱团的良好发展做铺垫。
(一)歌唱中的呼吸
从歌唱的生理角度看,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优美动听的声音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持,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这也证明了气息在歌唱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使一个合唱团拥有优美、纯净的声音,必须先从气息下手。
拥有良好的呼吸是完成歌唱的重要环节,儿童发声器官和共鸣腔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用气息的能力尚浅,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耸肩、提胸、漏气,将已经吸好的气一呼而散,不能连贯的做呼吸训练。以上现象如不正确解决会导致歌唱的声音和气息不能自然流动,不能按规定的气口换气,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另外,指导合唱团的指挥者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从一开始就进入误区,将会导致他们在以后学习声乐或其他音乐理论知识的道路上出现更多的问题。
(二)共鸣与音色
人们常用鸟儿的声音来形容童声的纯洁、干净、明快。在合唱艺术中,音色是整个合唱团色彩美的表现。童声合唱团在声音训练中经常会出现喊唱、位置低、真声过多、没有共鸣等问题。其次盲目的追求声音的响、亮、声势磅礴是现在众多童声合唱团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失去童声原有特色,用训练成人的强度、难度来训练儿童的训练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儿童相与成人相比,在声音的强度、宽度、呼吸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训练中应注意保持童声自然纯真的特点,让其发出的声音富有朝气。由此可见,童声合唱中共鸣与音色是定位一个合唱团程度的标尺,只有解决好共鸣与音色的问题,才能驾驭更多的合唱作品。
(三)节奏的把握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节奏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表现,如果节奏不准确会破坏原有的演唱或演奏效果。在童声合唱的训练中,儿童的节奏感良莠不齐,常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节奏不均匀、后半拍早进晚出、符点音符不准确、休止处随意换气等常见问题。节奏决定了一首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节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与风格,这是童声合唱团在训练当中应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见谱例1)
谱例1
谱例一摘自是由望安作词,瞿希贤作曲的合唱作品《飞来的花瓣》,该作品为4/4拍,其节奏特点是后半拍进入歌曲,就该作品而言,如果后半拍晚进,将会使乐句失去动力。若在第四小节处的八分休止符随意换气,会改变作品的风格及作曲家的意图。所以节奏的准确把握是童声合唱团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正确的声音观念和科学的音乐理论知识是一支优秀的合唱团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总结和发现童声合唱中常见的歌唱呼吸、共鸣与音色、节奏等问题后,应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
(一)呼与吸的训练
要想拥有优美的音色,首先应学会正确的呼吸,吸气的目的是让合唱队员在吸气时体会扩大呼吸器官,感受气息在横膈膜周围扩张和保持的感觉;而呼气的目的是让合唱团员体会在歌唱时如何平稳有节制的将已经吸好的气息呼出。
慢吸慢呼的练习。学生要站立,双手放于伸开平放于腰间,用鼻子吸气的方式,慢慢的将气吸入,感觉整个人站在花田在闻花香,让气息在胸腹周围扩张保持,发出的长音“嘶”音头要有弹性、力度均匀。这一练习主要是体会怎样将气息均匀的吸入并保持,感受腰、腹扩张的力量。
快吸慢呼的练习。学生要站立,双手放置于腰间,用口和鼻子同时吸气的方式,快速的将气息吸入,要求通过腰腹部的控制,静止保持较长的气息,发出长音“嘶”要做到均匀、安静、平稳。这一练习能提高气息的吸入量及在唱长语句时的控制机能。
快吸快呼的练习。学生要站立,双手放于腹部,用口和鼻子同时吸气的方式,快速的将气息吸入,保持后开始弹跳小腹,发出“嘶、嘶”的声音。四分音符为一拍,速度保持80-100,要用鼻、口同时呼吸,发出的声音要有弹性,感受腰腹部肌肉群及横膈膜反复收缩和扩张运动,体会快吸快呼。这一练习将有效地锻炼腰腹间的运动能力,有助于在歌唱中快速调整气息。
在完成好以上练习之后,就要结合发声和歌唱进行练习,也可以用闻花香、模仿小狗喘气体会横膈膜在呼吸时的扩张与保持。歌唱时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在嘴前,在歌唱的过程中保证蜡烛不会熄灭。通过多种训练方法体会在歌唱时气息的流动,让气息更好的为歌唱服务,总而言之只要用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练习气息,就能使合唱团在歌唱的过程中拥有强大的气息支撑,更充分的挖掘合唱团的歌唱潜能。呼与吸的训练应在歌唱时达到一份气息产生一份音波的目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后才能拥有好的气息。使合唱团发出“天籁”般的声音。
(二)共鸣与音色的训练
在童声合唱团的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团员们打开喉咙歌唱,避免发声状态拘谨、声音僵硬。在歌唱的过程中避免大声的喊唱,要用轻声歌唱。在做声音训练之前要做一些放松性练习。如:张嘴练习、打哈欠、扩胸运动等等。因为在歌唱前适量的做一些放松运动能让声带预热,能让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发声训练中更好的打开腔体。
合唱是音乐艺术综合素质的体现,合唱讲究的是共性,避免个性的张扬,所以在音色上要求整齐统一。歌唱的起声是合唱团统一音色的重要训练课程,合唱的起声可分为“硬起”和“软起”俩种方式。“硬起”可以理解为高位置激发,是需要在起声吸气后稍加停顿再发音,要求声音有颗粒性。这样的起声方式能使音色富有弹性且“音头”明显。而“软起声”既舒起,是声带在开始做闭合动作时,气息同时向外送,将声带闭合与气息呼出同时进行。这种起声方法能使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减小,在音色上比较“激起声”更加柔和、平稳、舒展。
在童声合唱团中的起声训练中,应采用“软起”的起声方式,因为儿童的发声器官比较稚嫩,理解能力有限,“硬起”会导致儿童发出的声音“基因”过多没有“泛音”,在听觉上会让人感觉没有共鸣,“喊”的痕迹重。而“软起声”可以让孩子在保持气息的状态下,让声音如溪水一样缓缓流出。这样的起声方式,既能在听觉上给人以柔美的享受,又能有效的保护儿童的发声器官。
拥有好的共鸣才能让声音更加饱满,儿童的发声器官处于发育生长状态,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去追求声音的洪亮和浩大,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共鸣腔体的能力。好的共鸣是指人的声带通过闭合发出基因后通过胸腔、口腔、鼻咽腔、头腔等腔体传送出来,使声音变得集中、纯净、饱满,在听觉上会给人以立体感。
要想使合唱团获得好的共鸣,就必须先统一每位队员发声共鸣位置,高位置的歌唱是童声合唱的特色,如果每个声部或每个人的发声位置都没有得到统一,合唱团发出的音频就不会谐和。在训练儿童的声音时,首先要训练队员们如何高位置的歌唱。少年儿童的声带薄,且较为稚嫩,发声时振动范围小,所以在训练时应用“直声”的发声方法来来演唱作品,“直声”就是要求合唱队员发出的声音要平直靠前,音频要保持在同一高度上。也可用“哼鸣”的方式训练发声位置,“哼鸣”时需充分的打开喉咙,放松下巴,保持兴奋的状态将“声”、“气”结合,寻找到高位置歌唱的感觉。在找到“哼鸣”的感觉后适当的加入其他的母音用加以练习。
在训练音色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合唱团“真声”比例过多的问题,建议“轻声”歌唱的方法。“轻声”的歌唱可以有效的调解发声器官的“过度紧张”。用“轻声”可以更好的保持头腔的共鸣,在练习“轻声”前先让儿童做一些辅助的无声练习,如:抬头张嘴、振摇下巴磕、打哈欠等练习,目的是能让腔体充分打开,为发声做准备。“轻声”的歌唱可以让在歌唱的过程中更清楚的判别自己的声音,能够积极的去抬高软腭,克服声音“空”、“塌”的问题。在练习“轻声”时,切勿让声音发“虚”,一定要有稳固的气息支撑,所以这些问题都是相辅相成的。
(三)节奏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唱团在日常的节奏型训练中,排练者应告知队员速度在节奏训练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速度感,使他们对节奏的快慢形成基本认知;其次强调节拍的强弱规律。这样的训练将有利于合唱团在演唱不同速度的作品时,合唱团能清楚的把握整体的音乐速度与乐句的强弱关系,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的风格。
指挥者在提高合唱队员对节奏型的记忆和模仿能力时,可采用对节奏型听记和朗读的方式反复练习。对于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中出现的众多表情术语加以合理的表达。节奏的训练方式众多,可借鉴奥尔夫教学法利用肢体的动作已达到训练节奏的目的。如:左右手分工同时敲击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或者四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或更多的组合,也可以手脚配合练习后半拍的进入。经常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大脑和双手很好的协调,也是培养孩子在多声部音乐同时进行时,如何把握自己内心速率的基本方式。
在练习节奏时,节拍器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因为儿童在练习时,由于基础尚浅,内心没有形成稳定的节奏速率,可以通过节拍器熟悉和记忆规定速度,在合唱团形成良好的节奏速率后,也可以脱离节拍器进行练习。
总之,节奏的训练是合唱团音乐技能训练的重点课程,指挥者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节奏和歌唱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死板的练习,为合唱团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童声合唱训练中常见的呼吸、音色与共鸣、节奏三个方面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法作出阐述,论述在童声合唱的训练过程中,需运用正确、科学的声音训练、气息训练及基本理论知识,可有效的提高儿童的演唱水平及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演唱合唱作品时能更清楚的表达作曲家原有的意图和作品的动机。对少年儿童在今后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方面打下基础。为童声合唱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真正的让童声成为“天籁之音”。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秦黎.中学合唱中的演唱艺术[J].北方音乐出版社,2013.
[3][美]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德]卡尔·皮特·奇拉 著,于嵩楠 译.童声合唱团指导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