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莞舒(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试论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Vado,ma dove”)的演唱
李莞舒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充分展现了人声的魅力和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许多作品至今仍久唱不衰,是音乐会舞台和声乐教学中的名作。本文拟通过的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Vado,ma dove”)的分析,并结合演唱中的实际,寻求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的共同规律和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演唱莫扎特作品。
音乐会;叹调;我去向何方
(一)莫扎特及其声乐作品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791年)。是我们熟知的著名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作为一个天才而多产的作曲家,其一生中写了多达600多首体裁形式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的音乐作品。包括大量交响乐、协奏曲、重奏曲、奏鸣曲、歌剧、清唱剧等。
莫扎特作品充满着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歌唱性。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在莫扎特的声乐作品中。包括15部歌剧,4部清唱剧,4首康塔塔,50首宗教合唱曲,18首重唱歌曲,32首歌曲以及54首“音乐会咏叹调”。这些作品仍然是当今歌剧舞台、音乐会与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纯朴而典雅的气质,清澈剔透、明朗欢快的旋律线条、平易近人的音乐语言,在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上都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清晰严谨的形式结构意识以及丰富深刻的情感表达。如何诠释莫扎特音乐作品是每一个古典音乐学习者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去学习和了解莫扎特。
因此,莫扎特的许多声乐作品经常被作为声乐训练的教材。在帮助学生稳定声音状态、体会气息支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训练价值。也是提高和丰富学生素养、拓展视野,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又因为莫扎特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创造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正因为如此,54首“音乐会咏叹调”虽然是为多种情形需要而创作的,但一直被作为优秀的教学材料而广泛使用。
(二)音乐会咏叹调的主要特征
“音乐会咏叹调”今天已经是一个专属和特指的音乐类别,莫扎特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使用这一名称,而是在其作品目录中称作:“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stra”(“咏叹调和场景为人声和乐队”)。“音乐会咏叹调”是后来人们给出的称呼。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曲目,大多数是为音乐会演出而写的,是区别于歌剧咏叹调而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歌曲的内容和曲式结构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单独在音乐会中演唱,所以叫音乐会咏叹调。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大部分是一个歌剧般场景的独立咏叹调,根据特定歌手的声音特点和技术能力量身定做而成,歌词及剧情来源于某些故事情节。作品戏剧性特征较为明显,演唱者是在假定的戏剧环境中表达情感,作品极具抒情性和歌唱性,音乐线条起伏较大,音乐情绪感人。需要很好地去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
《我去向何方》(k.583)是莫扎特于1789年为女高音路易斯·维尔纳夫(Louise Villeneuve)创作的一首咏叹调。此曲原是喜歌剧《好心的粗暴人》(IL Burbero di Buon Cuore)的插曲。表达了年轻姑娘在恋爱中困惑和焦虑不安的心情,期望得到内心的平复。
(一)曲式结构
该曲是一首结构较为简单的复二部曲式。由A和B两部分组成。
A部分(1-37)小节,四四拍,快板。由三个乐段构成,分别为a、a'和b段。A段(1-15小节),从bE大调开始,结束于属调bB大调。A'段(16-30小节)是a段的变化再现,由bB大调开始结束在bE大调。B段(31-37小节),bB大调。
B部分(38-82小节),四三拍子,行板。由两个乐段构成,分别为c和d段。其中c段(38-55小节),由bE大调开始,在53小节转到bB大调,然后进入d乐段。D段(56-69小节),其中结束段(69-82小节)由bB大调转回bE大调,最后结束在bE大调。
A部分 B部分乐段 a a' b c d小节 1-15 16-30 31-37 38-55 56-82调性 bE-bB bB-bE bB bE-bB bB-bE
(二)和声与织体
乐曲A部分和声较平稳,其中a段为主、属和弦交替的强功能进行,采用半分解织体。具有明朗清晰肯定的色彩。
a'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在和声和调式调性上都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变化。快速的十六分和弦分解与属音的在高音区的延续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风格。
b段和声以主属功能交替为主,旋律与伴奏形成了交错的切分节奏对置,营造出不安定、迷茫紊乱的情绪。
B部分和声进行比较简洁,织体以连续三连音式的和弦分解为主。在三拍子的律动支持下优美深情。
A、B两部分有着鲜明的对比,但作品整体旋律优美线条连贯,既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又不失流畅优美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展示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艺术风格。
(三)歌词分析
该曲歌词由罗雷恩佐·达·蓬特(Lorenzo da ponte)作词。歌词大意是:
Vado ma dove? O Dei!
我走,可是去哪里呢?神明啊!
Se dé tormenti suoi,
是否上帝听不到他的痛苦,
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uell!
是否上天听不到我的叹息!
Tu che mi parli al core,guida I miei passi, amore;
我的爱,你对我推心置腹,引导着我的脚步;
tu* uell ritegno or togli che dubitar mi fa.
如今你不再那么矜持,这使我疑惑。
歌词内容与音乐结构紧密适应,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表现
了主人公向神明祈求,向苍天呐喊的的激烈情绪,se dé tormenti suoi,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pietà!两句的多次重复,预示着她满腔的痛苦和悲叹诉之于冥冥苍天,但得不到回应。B部分以柔婉的语气向恋人倾诉衷肠,che dubitar mi fa在不同音区,旋律上多次重复,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疑虑和深深的不安。
每一个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风格和气质。莫扎特声乐作品在气息支持、声音控制以及音色的统一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莫扎特声乐作品常被誉为美声训练的“试金石”。能够演唱莫扎特作品既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要求,也是一种荣耀。在这其中气息的应用和声音的控制是关键。
(一)气息的运用
《我去向何方》是一首中等难度的音乐会咏叹调,但作品有较长的篇幅,连贯流畅,一气呵成,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以a段为例。
比如:第2-3小节,“Va do”的四度下行跳进由e2落到g1,这样的乐句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气息保持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声音位置的变化。气息不可以过于饱满,在保持气息的同时保持己建好的声音通道。之后6-7小节“o-De-i”的自由延长,做好气息的深入和支持,使得声音是在气息的支持下缓缓送出。
8-11小节se dé tormenti suoi,se dé sospiri miei non sente il ciel pietà!这一乐句流畅优美,气息不可僵硬,过分用力。在12-14小节sente il ciel部分,高音bg2、be2的渐强,要充分使用腰腹肌力量,保持声音通道与喉头位置的稳定。下行跳进的pie-tà!如果气息保持不好、或气息僵硬会导致这一乐句的不连贯和不完整。
(二)速度力度的控制
莫扎特作品对记号的使用比较简洁,往往只有开始的一个速度表情记号。要注意情绪的平静、内敛,声音的连贯性抒情性以及节奏的规整与稳定,要严格按照记谱展开二度创作。力度的处理大多是按音乐旋律的走向来处理,速度不可以随意渐快或渐慢。Allegro(快板)、Andante(行板)速度处理介于每分钟60-80拍,音符时值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自由延长的部分要具备含蓄、典雅的特点,同时又是十分自然而不做作。如:
(三)音色的把握
莫扎特声乐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优美纯净的音色。总的来说音色应该是轻盈、清晰、纯净、圆润的效果。要演唱的干净饱满,明快敞亮。不要激烈的情绪对比和复杂的戏剧性效果。在不同音区转换时音质音色要保持统一,使的声区间的转换连接自然、柔和纯净。
歌唱者需要掌握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在有余力、有创造的控制上,随着歌唱情绪、歌曲内容、音乐要素的的变化而调节自己的音色,正确地把握作品中各个乐句以及每一个元音中的变化,做到既收敛而又放开,既自由而又严格控制。
所以需要演唱者提高听觉感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音色,使自己最自然的音色尽量贴近莫扎特对声音的要求,并保持这种具有个性的音色,处理好莫扎特声乐作品。
(四)伴奏
虽然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最初采用乐队伴奏形式,但为了演出的便利,现在通常运用乐队改编的钢琴伴奏。
伴奏在莫扎特声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塑造音乐形象、渲染和烘托声乐旋律、营造情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戏剧性特点的重要保证。比如第一段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和弦推进造成的紧张感和情感宣泄的爆发。与第二段优美抒情、柔和的倾诉的对比,完全是伴奏因素的作用。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众多音乐会演出或比赛的曲目,同时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歌唱技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唱,对音乐会咏叹调的主要特征、《我去向何方》的演唱要求作了简单分析和论述。期望可以了解和掌握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风格,提高自身声乐技巧、艺术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演唱其他的音乐会咏叹调打下基础。
[1]王严.关于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分析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9.
[2]张静雅.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审美分析与演唱处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2.
[3]任琦琦.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教学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5.
[4]赵惠.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音乐与演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李心怡.浅谈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与表现[J].音乐大观,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