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卷_首
实施绿色评价 激发学习动力
——基于课标的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研究报告
■周俊
本文着重从学习动力方面分析学生现状,试图通过实施绿色评价三大策略,即乐于学习投入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的评价策略和增强学习自信的评价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
绿色评价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微成长
主持人语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绿色评价传送的生命气息是什么?一句话,那就是幸福。实施绿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生命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幸福教育。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聚焦“绿色评价”。
当前,初中阶段学业质量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最终结果轻进步和努力程度”等。为改变这种单一、片面、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方式,笔者所在学校以课标为基准,开展了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研究,以有效落实课改要求和课程目标。所谓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多种发展性评价理论,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评价活动。实施绿色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课标要求,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现状,着力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学习动力方面分析学生现状,试图通过实施绿色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不断提高学业质量。
上海闵行区学业质量分析系统将“学生学习动力”分为“学习投入度”“学习自信”“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四个维度。2014年6月,笔者所在学校对53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该项目的网上问卷调查,现进行举例分析。
1.学习投入度。
从“学习投入度”维度来看,调查数据说明,51.02%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较好,28.57%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一般,同时还有20.41%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较差。
2.学习自信。
在“学习自信”维度中,如关于“我现在成绩不太好,但是我相信以后成绩会好的。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主观上,大多数学生相信自己会改变现状,但还有8.16%的学生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关于“在课堂上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34.69%的学生自信心强或较强,敢于表达,但还有40.82%的学生不敢表达,其自信心严重缺失。
3.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维度中,如关于“我喜欢学习,因为在学习中能产生成就感。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6.94%的学生喜欢学习,而24.49%的学生不太喜欢学习。关于“我觉得,我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的。
4.学习兴趣。
在“学习兴趣”维度中,如关于“我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2.86%的学生认为学习有趣,而22.44%的学生认为学习无趣。关于“我在听课时,常常会分心,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你的实际情况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57.14%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上课,但还有22.45%的学生上课时容易分心,学习投入度差。
整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教师可从学习投入度、学习自信、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四个维度进行诊断,围绕“苏式教学、灵动课堂、幸福教育”,在“学习、研究、反思、提高”中通过改进教师的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1.乐于学习投入的评价策略。
学习投入理论提出,学习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所谓行为投入就是指个体参加在校期间的学业或非学业活动的高度卷入。情感投入指面向学业任务或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认知投入包括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和心理资源的高度卷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因素很多,如学校的课程设置、文化特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家庭的氛围与家长期待,同学关系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等。
例如,脱口而出的“主科与副科”现象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校长、教师的观念中,有些家长只重视中考课程的功利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甚至有些学生会将副科当作“休息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因此,绿色评价应关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要建立鼓励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课程”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有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校可以按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如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来实施绿色评价。基础性课程可分等级,按进步程度进行评价,拓展性课程可按参与情况与活动成效进行评价。此外,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投入学习,不断加大课程学习的行为投入(如学习注意力集中,愿意付出努力,无问题行为发生)、情感投入(如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不感到焦虑、厌倦和气愤)和认知投入(如能使用多种学习策略,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
2.激发学习动机的评价策略。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人具有社会性,除了基本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步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成就感不断提升。
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也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明显不同。“听讲”方式,学习效果最差,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其次是“阅读”方式,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示范”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实施绿色评价,可以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不但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不但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如“问题学习卡”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跟踪自己的学习状况,如,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果已解决,那么解决方式是怎样的?是经过自主学习解决的,还是在老师、同学或其他人的帮助下解决的?如果没解决,可以寻求哪些人的帮助,自己、老师、同学或其他人?采取哪些方式,查阅资料、实验、调查、测量或观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记录其他同学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以相同的程序进行观察、分析与评价。“问题学习卡”评价方式,为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家长与学生之间开展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平台。总之,通过建构绿色评价机制,建设团队文化,熔铸团队精神,在“与书交友,与人交友,与大自然交友”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激发动机。
3.增强学习自信的评价策略。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良好人格品质的核心”。确实,自信的人善于自我肯定,自我鼓励,即使遇到困难与挫折,也能微笑着面对。与自卑的人相比,自信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在探索绿色评价、苏式教学、灵动课堂、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实施“ETPS”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所谓“ETPS”,E:ENCOURAGE(鼓励),T:TRUST(信任),P:PROGRESS(进步),S:SUCCEED(成功)。E——鼓励学生取得成功;T——相信学生能够成功,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前提;P——进步能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快乐,这种快乐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渴望,促使学生自己去争取成功——S。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期望对学生的成长有明显影响。因此,实施绿色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勇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并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要乐于搭建平台让学生留下“成长的足迹”,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激发学生的成功愿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从而进入层层提升的良性循环(如下图)。
如“微成长”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观察”“微阅读”“微实验”“微创新”“微服务”等“微行动”,积累自己的点滴进步;利用照片、视频、文字等方式将这些“微行动”记录下来,见证自己的点滴成长。大家都知道,从“1”到“1.01”或“0.99”,变化是极其微小的,但是“1.01的365次方是37.8”而“0.99的365次方是0.03”,差距就明显了。这启示我们,假如初一入学的第一天为“1”,那么,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三年后,甚至更久之后,学生的收获就完全不同了。关注微成长,让学生体验进步,享受成功,树立自信,幸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也许,这正是实施绿色评价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副校长)
观点链接
走向整合的评价:评价与学习的三维视角
美国国家评价、标准及学生考试研究中心主任Herman教授基于对评价与学习二者关系的整体思考,提出了系统地理解评价的理想模型。
遵照该模型,Herman教授认为好的教师应该做到:评价始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对评价的管理聚焦于那些与学习目标相关之处;教师对评价做出解释——学生的反应或成绩,是为了理解学生做得有多好,也是为了利用这些解释来促进教学。除了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后续教学外,好的评价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评价与学习目标保持很好的匹配;能引出学生给出符合学业预期的回答;总结出恰当的评分机制,以可靠地解释学生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反应(回答);为后续的教学改进行动提供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证据。
为了更好地说明评价与学习之间的关系,Herman教授提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即关于学习的评价(Of the learning)、为了学习的评价(For the learning)、作为学习的评价(As the learning)。其中,关于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习得了什么”。为了学习的评价则关注“在后续教学与学习进程中如何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两者尽管都关注学习,但却属于来自决策者、管理者、教师的外部评价。而作为学习的评价则把学生置于学习与评价的中心。
基于对三种不同功能和定位的评价的理解,Herman教授提出了如何把三种评价贯穿于各种具体类型的评价活动中。并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辩证关系作了梳理。Herman教授认为,在关于学习的评价中,所测的就是所教的;在为了学习的评价中,所教的就是所测的。在这两种情形中,评价都应该是同步的,而且要关注于未来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
(张雨强,《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