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39-0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突出体现在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来面对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发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问题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出学生的出生日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2月份出生的学生没有30号的?2月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根据统计结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乐于探究,在结合自己和同学出生年月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1、3、5、7、8、10、12是大月,每月有31天,而4、6、9、11是小月,每月30天,2月是个特殊月,闰年是29天,平年是28天。这时教师再抛出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他才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可知,小明出生于2月29日。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常识。
二、促进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并提出问题,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提高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需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不能过易或过难,正所谓“过犹则不及”,只有在质和量上为学生设计好相关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问题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在基础性练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配律时,教师提出105×85+105×15,这属于逆用乘法分配律的典范,让学生注意发现结构并正确运用才是教学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985×99+985、125×63、99×96、101×99,这是对基础内容的拓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观察的前提下思考,并积累解题的方法,既巩固了运算律的运用,也让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提问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单纯的理论讲授要强得多。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观察结构可以形成最基本的感知,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在解题时做到又快又准。
三、深化交流,打造高效课堂
自主探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合作交流让问题的解决更趋简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找出最优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开拓解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四基”,增强“四能”。
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出关系式,通过总结式子的特点从本质上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如教师出示问题:每袋大米25kg,那么总质量(y)与袋数(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写成y=25x,这时教师再给出几个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学生通过列式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形如y=kx或k=的形式,由此也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把握好正比例关系的本质。与此相似,对于反比例的认知也可以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发现所得反比例的形式都形如y=(k≠0)时,也就提升了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总之,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也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只有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