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玲
【关键词】揣摩 文本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48-01
美国教育专家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语文教师要建立起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言语的理念,并将揣摩语言放在“精要”“精妙”之处,真正让语文课堂回归本位。揣摩文本,就是反复思考、推敲语言的深层含义、精神实质和感情色彩。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下,笔者主要就如何揣摩文本优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揣摩语言,有“理”有“趣”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吸取其精华,在揣摩品味中感受优美语言的独有韵味,从中领略文本内容凸显的理趣、情趣,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最佳理解,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在感悟文本、揣摩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沉入文本,着力于体味文章如何从语言到内容,再到作者进行表达,让学生在揣摩语言时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只有这样层层推进、仔细揣摩,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理趣与情趣,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时,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子……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这一段中,文章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把蝉脱壳的具体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之后不由自主地对蝉产生喜爱之情。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仔细揣摩、思考:文中对蝉脱壳的描写,有哪些语言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这样教学,引导学生抓住“抽搐,裂开,先是,一会儿……”等语句,感受到了蝉脱壳的新鲜与神奇,增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揣摩语境,入“情”入“境”
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说:“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由此可见,我们在对语言的把握理解运用上,一定要与相关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透过语言了解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入境入情,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就离不开教师对文本具体语言环境的揣摩感受。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阅读内容,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在教学这一段话时,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阿炳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呢?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揣摩语境,想一想:“中秋节的夜晚本是一个该高兴的日子,阿炳为什么会感到伤心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结合课文联想到,这是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所以觉得很伤心。为了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本内涵,笔者继续引导:“师傅说了什么话呢?他有怎样坎坷的经历呢?”这样教学,很自然地把学生融入上下文语境当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深化学生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三、揣摩文体,“形”“神”兼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善于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点,让学生去揣摩、感受,既丰盈学生的阅读感受,又可以使学生在揣摩文本中,真正感受到不同文体的独特魅力,优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课文列举了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三个人物取得成功的真实经历,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做事情时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的道理。课文是一篇说理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还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文体,明白作者在写作时为什么列举这三个材料,懂得了这三个事件是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代表,学生自己在写作时也要学会选取典型的例子,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有理有据,“形”“神”兼备,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文本,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悟,使学生在明确的阅读方向指引下,真正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