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课程”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探索

2016-07-27 12:26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新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家校班级培训

□ 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姜 波



基于“互联网+课程”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探索

□ 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姜 波

问题提出

1.扶贫移民学校学生与家庭基本数据调查。海南昌江思源学校是一所政府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现有学生1898名学生。其中,黎族学生占73%;享受政府经济补贴的学生占85%;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68%;在校学生父母初中毕业率不足30%;孤儿、单亲(父母一方去世)、特困学生占5.2%。采用传统的在指定的时间内参与的家长会、家长课堂与家访等方式进行家校合作,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2.家校合作满意度与合作倾向调查。

表1 对家校合作的教师满意度调查

表2 对家长合作倾向的家长、社区调查

3.学校与家长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调查。

表3 学校与家长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调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合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思源学校家校合作工作主要存在:家长学校培训内容随意性强、互动性差;家长培训团队辅导未形成系统;教师的家庭教育辅导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以校本课程为载体的家长资源开发远远不够;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式协同教育进一步加强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而其核心问题是家校合作缺少深层次的师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所以我们需要更加便捷的、立体的沟通模式来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工作。

家长合作网络支持平台的构建

1.家长学校网络支持平台。基于家长学校培训面临着严重的时间分散、家长社会层次杂乱、家长外出打工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因此家长培训更应该本着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原则,力争开拓出学校、家庭学习的网络交互社区。推进原有的“村级家长学习小组”,通过网络以非正式培训,并采用异步方式,有利于家长利用工作之余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通过“互联网+课程”的方式,并适当增加选择性的培训内容,特别是开发家长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会使家校合作工作深入、持续地发展。

只要家长主观上想和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他们就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参加这种隐形的培训,互联网背景下的家长培训加大了培训的可实施性;解决了家长参与培训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家长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接受培训。

2.基于班级博客的家校合作模型。班级博客是一种微观教育的田野记录,由班主任创建,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并对班级博客实行分权管理,记载班集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及班级博客成员共同探讨班级事务,对班级进行数字化管理。班级博客发布的内容按类目进行分类,方便浏览者浏览。班级博客其实就是以一种数字化的方式,对班集体的一切事务进行描述的开放的、自由管理的网络。空间班级博客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是原来校友录和同学录的升华,能够更好地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班级博客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其突出的优势。家长通过浏览班级博客,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所在班集体的最新动态和班级公告、以及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等,可以在线与子女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及出现的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不能面对面解决的问题。

3.基于课堂与学校管理的同步家校合作互动模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不仅可以通过学校家校合作专网、班级博客等方式,随时传输家庭教育理念,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微信圈、QQ群、飞信群、E-mail等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综合其在学校内外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更为深刻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而避免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

家校合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教育主要是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意识下,可以改进其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性的策略;学校可以运用整体合力的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如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上进行统一的规划,对培训的课程和管理设置统一的目标等。这样的合力将在整体上有力地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水平。

家长合作课程载体平台的构建

1.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调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归根结底是课程领导;对于家长学校的领导,我们如果没有“接地气的课程”作为载体,家校合作也只能停留于形式,只有挖掘教师、家长、社区的资源形成看得见、摸得着课程,才能使家长合作逐步深入地持续发展。

表4 家长是否愿意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调查

表5 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具体环节能力调查

表6 影响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因素调查

通过对家长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问卷中表明,尽管家长的文化层次、经济层次不高,但参与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提供帮助意愿的可能广有存在。家校合作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家长而是学校在与家长合作上存在着沟通、理解、配合与互补上的严重缺失。

2.家校合作课程建设主要举措。基于昌江黎族地区与家长实际生活现状,学校应在课程开发方面对家长代表进行专题培训,其培训阶段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宣传、中期培训激励、后期分析与反馈。在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上重点做好: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推进学科融合三个方面的工作。家长培训的主题重点放在:情商体验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公民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黎族与海南地域文化传承、国际理解教育以及义工体验课程等八大领域作为突破口。家校合作的课程是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以及与事实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现和形成的问题,而不是完全取自教材的事例;是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学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创生性教学;是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过程的真正起点,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用大课程观统领教学领域,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感等非权力性要素,从显性的学科教学到各类教育活动,作用于学生、同伴、学校乃至家长与社会,学校会形成无所不在的课程领导力。

“互联网+课程”体系的保障

1.家长合作课程创生的组织保障。家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不仅需要同学科与相关学科教师的共同协作和集体努力,而且需要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相关人士(课程专家、社区代表、家长代表等)的合作和共建。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重在要开展校本研修,让教师、家长代表在一种“组织机制”中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家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持续乃至特色发展,学校若想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组织,重点在尊重事实、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家长的发展,并为每个人创造多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家校合作的课程创生活动必须要有学校管理操作层面的系统支撑,各级研修活动是家校合作课程创生的基本保障。

2.家校合作课程开发支持路径。(见图1)

(图1:家校合作课程开发支持路径)

3.家校合作课程开发评价路径。(见图2)

(图2:家校合作课程开发评价路径图)

4.家校合作的网络追踪。其主要步骤是:设计问卷与质量控制(信度与效度);追踪方式:问卷、MSN、微信、微博、QQ数据整理:将原始数据下载到Excel导入SPSS;统计分析:分类统计、交叉分析、自定义查询;成长档案与田野记录比较研究(家长、学生变化典型案例);改进策略与实施。(见图3)

(图3:“互联网+课程”背景下教育效果分析图)

5.家校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建设。

“互联网+课程”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是学习的双主体,对话与合作是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基础。“互联网+课程”背景下的家校合作的原则是: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分散的资源与分享的制度化建设;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所有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文化。

面对“互联网+”的背景,只要学校脚踏实地地迈出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家校合作的第一步,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互联网+课程”背景下的家校合作的特点体现在:自由、开放、平等、交互、合作、个性、持续;一对一聚焦学生个体与家庭差异;个性化云端分析与关注成长点滴;碎片化学习与无缝连接学校内外;低投入的同步互动与促进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家校班级培训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