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光槐 任一明
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重构*
●付光槐任一明
摘要:学校特色建设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功利化的现象,这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不清、原则不明有相当关系。在此,从探究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及本质出发,提出特色建设应当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塑造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等路径,以促使学校特色建设走上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学校特色;以生为本;校本文化;队伍建设
付光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任一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近现代教育史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以后,教育界开始呼吁要打破“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局面,那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办学思路亦步亦趋的走,很容易陷入生存的危机之中。于是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并且2010年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继续提出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特色建设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仅仅是学校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酝酿、提炼与发展起来的。在复杂的学校发展情境中,学校特色建设经常会面临多种价值取向的冲突,在学校特色建设中需要不断地修正一些来自其他方向的干扰和障碍,从而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因此,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的目标设计,清晰的建设路径是特色学校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许多中小学尚未深入厘清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及意蕴,还存在着诸多“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特色建设的瓶颈。因此,亟需对我国当前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剖析并重构其建设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竞争优势便是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其中学校也不例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招生还是升学都承担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采取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举措是毋庸置疑的。在这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出现方向迷失、目标偏离,学校特色建设陷入盲目和无序,学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是扭曲。一些学校将特色学校建设当作一种“优质”或“特别”的代名词,以期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带来“特殊”的利益。当特色学校建设变成追求比较价值为首要取向时,教育发展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根本目的就被篡改了。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前学校特色建设逐渐走向一种功利化的趋势,“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愈演愈烈。[1]
(一)学校特色建设的“比拼”现象严重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长期的积淀与酝酿。[2]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中小学由于对学校特色建设认识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功利性追求,以及过分放大与其他学校发展过程中竞争的需要,有意识地把学校在短期内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或者是将学校曾取得的某项成绩等同于学校特色建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中小学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争取在一年内大干、快上,打造全国知名学校特色品牌”的口号。于是,在学习特色建设过程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理念还未被学校师生认可和内化,特色建设刚见端倪之时,学校就急于总结经验,大肆对外宣传,自诩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完成。而学校事实上只是起草了几份特色建设文件或者仅仅是筹办了几次展览活动、挂了几块宣传牌和标语等等。特别是一些学校为了在各种创优争先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不惜集中学校的一切力量举办表演性的“特色活动”或是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在见效快、表面化的视听方面的典型事件也归结为学校特色建设。有的中小学换一任领导就新拟定一个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并标榜为“创新”学校特色建设。一些中小学把不断翻新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标语,也作为其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等也因此一变再变,导致学校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忽左忽右、忽冷忽热始终飘忽不定。也有学校的特色建设主要应付上级的行政任务或者仅仅是一开始对特色建设倍感新鲜并充满激情,但是在特色建设过程中逐渐丧失兴趣,特色建设往往半途而废。例如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在引导中小学特色建设方面盲目采用区域化推进、汇报展示等方式助长了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的“比拼”现象。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浮躁与功利,忽略了特色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并没有落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处上。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片面化”现象突出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从理念、视觉、行为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集结学校师生的智慧和活力。但在实践中一些中小学在追求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错把学校特色建设当成小范围、单方面,甚至个人化的行动。如果将学校特色仅仅视为培养几个会唱歌跳舞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这不是特色建设的要义之所在。[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校特色建设内涵、目标等等由学校领导或校长一个人拍板决定。很多学校仅凭校长个人拍脑袋、凭经验得出,并没有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学校师生的力量被忽视了。在实践中,这种特色建设思路难以形成一致认同,从而无法激励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特色建设最终成为校长的一厢情愿而难以落实。其次,一些学校将特色建设局限于学生某项活动或技能的培养上,将学校特色建设放在培养出会打球、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的学生等方面,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很难拓展和深化。例如有的学校简单的以某一项运动或艺术项目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全部,将培养获得技能奖项的学生等同于学校特色建设的成功。[5]其三,学校特色建设只限于部分学生参与。一些学校把特色建设仅限定在对个别学生的培养上,不惜占用这部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为了突显或巩固这种特色的“门面”,保有评比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突击、片面发展个别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使其成为支撑学校特色建设的“门面”。例如某学校将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实质上并不是从美术教育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对美的体悟,而是盲目的看重学生的美术成绩和在全市美术竞赛的奖项。如此以来,仅仅学校教育刚挣脱了“应试教育”的帽子,又成了“应赛教育”之实。[4]
另外,将学校特色建设片面的理解为学校标志性的建筑物或硬件设备。例如一些学校将学校特色建设定位在引人注目的学校标志性建筑物或先进的教学设备方面。于是有集中物力搞绿化、建大楼、买设备的学校;也有把学校建成公园、文化广场、博物馆或者绘画展览馆的学校;更有一些中小学把学校特色建设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由此,如何防止在特色建设过程中过分偏倚于比较价值而变得浮躁与功利,成为当前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现有和曾经有过的一些重点校、示范校、特长校等等,以其不同的方式制约和影响着当前我们的学校特色建设,导致不少学校在其特色建设过程中出现茫然和困难。学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定位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厘清和了解现存一些学校类型、特点,以及特色学校建设与其他学校类型和特点的区别于与联系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学校特色建设与重点校。当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重点学校。重点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区别首先在于它的生源。重点学校的生源在其学生入学分数和某些特殊才能的需要上已经与其他学校拉开了一些距离,这源于重点学校在入学标准的定位上具有相当的自主权;第二,重点学校在录取新生的时间上它往往先于其他学校。第三,重点校倍受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重点学校一般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和直接管辖的学校,因此上级部门对其各方面的指导、关心关注程度也优于其他学校。第四,重点校是其它学校进步发展的样板。在各地教委的领导、安排、策划以及要求下,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活动等诸多方面重点校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往往带有样板性质和引领作用。总之,成为重点学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学校地理位置、某一时期的突出表现,以及一些偶然的、人为的因素。从目前看,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重点学校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学校特色建设不一样。首先,学校特色建设与招生无关,学校特色建设重在以校为本、以在校学生的发展为重;第二,学校特色建设在数量上没有特别限制,因为学校特色不是上级教育部门事先计划和布局的结果,它的建设发展主要靠学校自己。第三,学校特色的目标定位和未来发展主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特色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
再如,学校特色建设与特长校。学校特色建设与特长学校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学校特色建设在于用学校的文化、理念、传统等方面去塑造、影响、培育学生。特长校一般指学校在招生时就有意识地招收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如艺术、体育、科技等等,并在学校里设有专门课程或活动去延伸学生的特长。其次,学校特色建设虽然不同于特长学校,但是学校特色包含着一些特长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法或路子。如中小学特色建设可以以学生发展需要的某项技能或活动为要素或突破口,提炼出这种文化需要的精神内涵,将这种精神内涵内化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包括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动脑动手技能、学校环境建设等等。学校特色建设和特长学校最为突出的差异在于,特长校更多地关注所在学校学生特长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或掌握一门技能或一项专长。而学校特色建设更多的在于通过特色建设,去让学校适应学生,以生为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准。
那么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内涵应当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呢?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我们认为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内涵应当基于“一个中心、两个出发点、三个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合力。所谓“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中小学特色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引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在营造其心智成长的同时,使学生获得长远和持续发展的多种能力。中小学特色建设就是把“特色建设”定位于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理解、诠释和实践。“两个出发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立足学校本身不断地进步发展和水平提升。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根本价值追求,也应当是中小学特色建设中的基本立场和明确的目标方向。其次,中小学特色建设还必须以学校本身的进步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提供高品质的实现路径。“三个保障”,即中小学特色建设离不开学校的计划性投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有效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的主动配合。计划性的投入是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物质保障,它直接制约着学校特色建设是否可持续;而学校教职员工则是中小学特色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参与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事关学校特色建设的质与量;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是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动力和方向,它们配合的程度在学校特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注重中小学特色建设将打破我们千校一面的模式,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修正我们一些学校在其特色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让学校特色建设回到正道上来,除了对以前的一些作为进行反思,厘清和明确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之外,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遵循以下路径:
(一)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以生为本
中小学特色建设既是一项学校建设活动,更是一项育人的过程,必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开展。中小学特色建设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我们围绕育人观、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去进行思考。中小学特色建设的育人观就是要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出发,结合因材施教,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特色建设的目标就是关心关怀每个学生,以每个学生身心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目标,有机地连接上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方面,让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发展成功对接。中小学特色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在于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成长发展方面的需要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有利方面去制定路径、寻找方法。[5]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将会在培养人才模式的创新、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展开。因此,中小学特色建设一方面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符合适龄阶段学生的天性,立足于不同阶段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的实际,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主动适应和配合可能出现的国家教育战略转型,抓住发展的契机,从丰富、多样、多元、动态等方面去进行学校特色建设。
(二)凝聚师生活力,培育校本文化
为了学校的进步发展与水平提升是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出发点之一。塑造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校文化对于学校特色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选择。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并获得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准则,它像一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学校全体教职工串联起来,形成凝聚和激励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活力源泉。同时,学校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外一所学校的独特品质和代码。正如前所述,中小学特色建设要摆脱肤浅,提炼出其独特的精气神与内涵,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和塑造其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通过学校特色建设塑造学校文化需要研究学校历史、生存环境、历代教师状况与学生类型。需要反思、分析和总结学校办学经验、校训、发展动力、外来影响,甚至标志性建筑物的样式、色彩、布局等方面,最后集思广益地归纳出既能够代表自己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又能在精神上起到激励、影响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一些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物的层面可以是对学校的校门、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礼堂,甚至校服等等的有意识和计划的布置、设计或装饰,也可以将学校的校训、校本教材、教学活动等有机结合。由此,将中小学特色建设的“特色”,通过其“文化”得到突出和强化。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既可以在相互影响中发展,也可以在相互联系中印证。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特色也将逐渐被积淀下来,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也将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更换而随意改变。
(三)注重内涵发展,关心队伍建设
从未来发展看,系统研究和综合改革必定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改革更是如此。中小学特色建设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指的是学校特色建设需要立足于学校办学的过去(历史积淀)、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的实际,分析学校师生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学校本身所处的环境,立足学校实际进行特色建设。中小学特色建设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将学校教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学校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学校特色建设持久发展的推动力。中小学特色建设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主动积极、不怕挫折、进取开拓、勇于创新的所有教职员工。因此,在中小学特色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职员工队伍的培育,以教学科研和管理创新作为切入点,加强教职员工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让学校教职员工了解、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商定学校特色建设大计,激发大家的智慧和活力,准确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实质,有利于增强学校特色建设实效。中小学特色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还要求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个有一定效能的反馈机制,它可以由不同层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组成,制定一些检测学校特色建设的指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通过它去检测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状况,保证学校特色建设有目标、有参照、有方向、有反思、有提升,其进步发展的每一步既可视也可寻。
总之,中小学特色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需要联系国家需求、教育政策、学校实际,建设过程中也会遭受一些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干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和立足学校本身不断地进步发展为出发点,在学校有计划性的投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创新的有效配合下,学校特色建设将助推学校教育教学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荣.浅析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9,(09): 77-79.
[2]付光槐.构建中小学特色学校的保障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32):21-23.
[3]付光槐.重庆市特色小学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喻小琴.关于学校特色创建的思考—基于江苏省S市部分小学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54-58.
[5]胡方、龚春燕.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的选择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8,(04):22-25.
[6]季苹.从起点到评价:学校特色建设过程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2,(02):21-26.
(责任编辑:曾庆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欧美发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8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