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平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落点感应器对毽球发球技战术训练效果的影响
梁利平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随着毽球运动制度化赛事的普及与发展,毽球比赛对发球的技战术要求也不断地提高,正是在此背景下落点感应器的开发与实际运用成为毽球运动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三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传统训练周期与使用落点感应器训练周期的数据来进行比对,结论如下:落点感应器对运动员发球技术的优化组合、提高独立肌群力量耐力、在训练与比赛中对比赛过程的理解以及移动预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落点感应器;毽球;技战术训练
毽球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制度化赛事已有30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五个大型综合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经过10年的训练、实践和观察,笔者在原有课题《毽球辅助器械的设计》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研制开发了毽球拦网模拟器、落点感应器、球丸练习器以及传球辅助练习器四种毽球训练的辅助器械。落点感应器主要针对成型(从事毽球专业训练三年以上)的运动员在做发球时的专项练习,尤其是对单、双人赛运动员的发球技战术的提高有着非常好的训练效果。落点感应器对运动员发球技术的变化和发球力量的控制要求很高,为了进一步验证落点感应器的使用对运动员发球的攻击能力的变化,笔者将落点感应器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毽球发球技战术训练中使用落点感应器的对比为研究对象,以晋中学院毽球队三名运动员(详见表1) 为测试对象进行研究。
表1 被测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的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包括: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毽球有关以及与发球训练相关的论文;全国优秀硕博论文中的有关论文;与本研究相关的正式出版物等。笔者在阅读与毽球发球技战术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了有关发球技战术变化的最新信息,并结合自己从事毽球训练工作近10年的详实的训练、比赛经验,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毽球训练有着多年训练和带队比赛经验的国内六名知名专家进行电话访问和拜访,笔者对本研究中所需要的数据对比和训练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记录,同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均符合研究的要求。六名专家中有四名为教授,两名为副教授(详见表2)。
表2 有关六名专家的基本情况
1.2.3观察法
选取晋中学院麦**(男)、梁**(男)、冯**(女)三名毽球运动员(这三名运动员都是全国冠军及以上)为调查对象。
实验设计:(如图1~图5)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SONY DSR-PD190P 高速摄像机和SONY HDR-CX210E摄像机以及手持雷达测速仪VELOCITY-1911,进行全程录像和测量比较观察,两个训练周期所选取的运动员完全相同,分别对其传统训练周期与使用落点感应器训练周期(每个周期时长15天,两个训练期间隔一周)采用横向对比研究与纵向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三名运动员的发球速度、发球落点准确性、发球失误率、发球节奏进行详细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图1 测速仪
图2 摄像机
图3 发球指导
图4 训练场景
图5 记录数据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对毽球攻守技战术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分析、整理,找到落点感应器在训练中对训练技战术和身体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毽球发球技战术在整场比赛中非常关键,因为毽球比赛规则的制约,运动员在毽球比赛过程中多数情况是三次击球及以上过网,单人赛是两次击球过网。由此可见,发球技战术在毽球比赛当中非常关键,毽球发球技战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破坏对方一攻,致使其无法组织进攻,这样可以使自身在以后的比赛中变得更加主动地控制整场比赛的节奏。发球也是毽球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毽球比赛当中发球技战术的变化对比赛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为保证训练效果的最大化,本研究结合多年的训练实践,研制开发了毽球发球落点感应器。由于在模拟实战和对抗训练中受到了局限,落点感应器只能在发球专项训练时使用,并对改善训练环境、提高训练质量颇有裨益,故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比实验来佐证训练效果,并希望为毽球运动的普及推广提供参考。
2.1落点感应器的使用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发球技术
2.1.1发球落点更为准确
落点感应器是一个长宽均为50 cm的正方形垫子,其外观是由三个同心的正方形组合而成,外边一环为蓝色,最里边一环为中心环——红色。球落到相应的区域,该区域就会产生不同的发射声(如图6 所示)。首先,指定发球落点地区,运动员每天两个单元交替训练,研究组将每个训练单元对四个角(如图7 所示)的发球进行统计;其次,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每个单元发球数(有效发球数)100次,分别在(1)~(4)四个位置上发球25次;15个训练日共计每个点发球数为750次;最后,对运动员的发球落点进行了详实的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
图6 落点感应器
图7 发球落点编号图
落点实验前(总数/有效数)试验后(总数/有效数)(1)(2)(3)(4)(1)*(2)*(3)*(4)*麦**750/324750/283750/438750/336750/513750/467750/583750/493梁**750/340750/269750/427750/308750/496750/485750/577750/489冯**750/293750/236750/313750/263750/381750/359750/503750/395注:卡方四方格检验P值*p<0.01
本研究通过对落点的四个区域制定训练计划,分别用30个训练单元进行测试对比,训练测试前,麦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46%,梁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44.8%,冯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36.8%。训练测试后三位运动员的数据为:麦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68.5%,梁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67.6%,冯同学发球落点平均有效率为54.6%。三名运动员在使用落点感应器以后发球的落点准确率较以前都明显提高。通过对每个落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四格卡方检验,麦同学等三名同学在使用前后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研究可知,落点感应器可以使运动员在罚球过程中对落点的区域参照更有目标性,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发球的力度、角度以及动作的幅度加以调整,通过反复训练从而使技术动作自动化,发球的准确度更为精确,为将来参加比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1.2发球速度加快,发球质量提高
毽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的力量、落点、速度以及发球成功率都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在双人赛和单人赛中,发球技术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毽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力量的大小、角度和速度都将决定一攻的组织能否顺利进行。落点感应器的研究和使用对运动员的发球技战术水平的提升可以起到一个催化作用。发球速度、落点、速度变化对运动员接发球的判断都有直接的影响,以单人赛右脚接发球为例:在接发球过程中,1号位和3号位的运动员的顺步移动步伐与2号位和4号位的运动员的移动步伐相比,从技术上来看,多一个上步换脚踢球环节,这样运动员在接发球的过程可以持续地接起速度快、角度刁的发球,对一攻的组织成功率大大提高,为后续比赛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使用VELOCITY-1911测速仪分别测量出三名受试者的发球在图6四个点的平均速度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详见表4)。
表4 发球速度的对比研究
实验前,教练员对三名运动员按照常规训练只做了发球数量和落点的要求,在使用了落点感应器的实验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了落点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和球体受力落在感应器上会有指示灯提示等说明,这样无形中就对运动员的发球质量做了一个要求,首先是注意力的集中,运动员从一开始的站位、抛球、上步、摆腿击球以及击球后的随动动作都要按照落点的不同而发生细节上的变化;其次是运动员摆腿击球瞬间的击球力量也要随着要求逐步提高。由于1号位和3号位的发球摆腿动作是正常的里摆顺腿击球,发球力度比2号位和4号位的外展摆腿击球力度要大一些。由于1号位和2号位离球网距离近,球的飞行路线短,一般为发吊球时使用;3号位和4号位离球网较远,位于场地边角,接发球的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本研究选择这四个点进行测试研究。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对比可知,实验后的数据在平均速度直观上都比实验前的平均值高,效果较为明显。通过对四格卡方中每位运动员的每个位置进行检验,发现其所表现的P值全部在0.01~0.05之间,检验效果显著,其中2号位和4号位的p<0.01差异非常显著。发球是整场比赛的开端,发球质量是整个比赛的冲锋号,高质量的发球可以破坏对手的战术布置,可以直接得分,甚至可以控制整场比赛的节奏,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2.2落点感应器的使用符合比赛战术安排的需要
发球是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重要的得分手段[2],毽球比赛中的战术制定是根据对手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的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来制定的。一般来讲,发球战术的制定是破坏对方有效组织进攻的主要战术,为的是在比赛中能够控制赛场节奏而达到最终获得胜利的目标。落点感应器的使用有效地将发球训练与实战相结合,以场下训练来强化发球的技术,以场上比赛来检验训练的效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下面笔者通过实例来说明发球在比赛战术制定中的重要性。2015年第八届世界毽球锦标赛中,男子单人赛决赛的比赛是中国队的麦同学与越南队队员之间的角逐,而中国队发球权得分率为54.6%,越南队发球得分率为32.3%,差值为22.3% 。经卡方检验显示,中越双方在发球权得分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中国队在本方发球权所获得的分值占到了总得分的51.6%,越南队在发球权所获得的分值占到了总得分的30.7%,中国队利用发球战术完全控制住比赛的节奏,最终以2∶0的比分获得世界冠军。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当发球得分权重值变高时,运动员要在战术安排中不惜一切代价发好球,发高质量的球,才能完全打破对手的战术布置,取得最终的胜利。
2.3落点感应器的使用加深了运动员对毽球比赛的理解
李安格指出,隔网对抗项群各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在比赛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击球动作快,反应迅速,攻防转换快,随机应变,体能充沛,心理稳定。[3]毽球比赛更是要求运动员具有非常快速的反应能力,尤其是在比赛开始时,对对方的发球动作、速度和角度都有一个提前的预判。隔网对抗性项目对于运动员的防守意识要求极高,而落点感应器正好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防守意识。运动员通过不同的发球速度和落点要求进行反复的练习接发球,有效地将起球的模式分割成若干片段进行强化训练,并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从而有效地培养运动员的防守意识、起球的数量和质量,为其有效组织进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模拟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范畴,指的是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反复练习,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适应比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运动员无论是在针对对手的技战术、个性特点还是针对未来比赛中所必须适应的场地、器材、环境等因素进行模拟训练和适应时,运动员本身必须要完成相应的身体练习及相应的心理变化和适应。[4]
运动员通过落点感应器进行发球训练,每一次都是对自我心理的鼓励[5],再加之教练员的鼓励和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自信心,使训练和比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控制好比赛节奏,享受整个比赛过程。
3结论
本研究表明:①落点感应器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发球训练,将原有的量化训练系统化,让发球的质量和发球的技术得到质的飞跃;②落点感应器的使用丰富了比赛战术的安排,完善了发球动作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运动员得分的手段多样化,对其在未来比赛中控制比赛节奏提前做好了准备;③落点感应器的使用,将比赛的片段模拟到训练场地进行有效实战训练,对毽球训练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也为未来的毽球训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毽球运动带入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郭贤成.毽球运动战术体系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李建英,郭贤成.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技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69-71.
[3]李安格.现代排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广和,陈俊钦.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发展趋势——关于“专项训练”“模拟训练”“以赛代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71-76.
[5]胡旭忠.我国优秀毽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调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29-32.
Placement Inductor’s Effect on the Training of the Shuttlecock Serve Tactics
LIANG Liping
(Dept.of Physical Education,Jinzhong College,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uttlecock spor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huttlecock tactics,the placement inductor has become a necessity and catalyst in the training of shuttlecock serve tactics.The different stat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circle and the training circle after using placement inductor of three athletes are compared.On this basi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placement inductor in the optimization of serve tactics,the improvement of muscle endura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ediction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which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uttlecock sport.
Key words:placement inductor; shuttlecock; tactics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4-0120-05
* 收稿日期:2016-03-26
基金项目: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02)
作者简介:梁利平(1978-),男,讲师,硕士,从事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