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颖
(辽宁理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注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
郝丽颖
(辽宁理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人文性作出探讨:以重精神培育还阅读以本性,以重原型唤醒、举三反一、走进学生期待视野来寻求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阅读;精神培育;原型唤醒;举三反一
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持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人意。为此,语文界有识之士很早就公开倡导语感教学。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点功夫。在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听潮》、《乡愁》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笔者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即使毕业复习课讲解现代文阅读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关键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的环境描写:“平静的海面像绿色的大理石桌面。”,“天边远处有一股紫色的阴影从海里升起来。”朗读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中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来体会,前者烘托了一家人愉悦的心理,而后者烘托了家人希望破灭时的失望沮丧的心理。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老认为要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听潮》、《沁园春•雪》、《望天门山》等散文诗歌,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三)整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来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四)强化实践,逐渐养成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养成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
新课标的实施,极力倡导语文全方位的价值功用,张扬着语文人文性的大旗,张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诸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阅读之花盛开在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培育。
语文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而人文性更为重要,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太多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简化为教生字,背教参上现成的结论,也就是只停留在技术训练这一低级的层次上。普遍的认识是: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考试,别无他用。语文的作用、语文的价值被极大地浪费和埋没。我们现在应归还语文的天性,积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培育的作用,要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文支持和智力支持。语文的内涵极为丰富,尤其当我们面对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意境纯美的文章时,我们的心田就象被温馨的春风抚摸着,就象被绵绵的春雨滋润着,什么苦恼、烦躁、浮华都成往事,心中只留下澄清的自我。语文的魅力莫过于此。我们要把这种体验带给学生,并随时通过阅读赠送他们两样礼物:让他们有欢乐的时候,让他们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激励他们的自尊、自律、自治、自强不息。
(二)阅读需要原型唤醒。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让学生形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原型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阅读的储备状态。阅读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唤醒,让其充分融合到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中,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状况,要能把学生阅读的内因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头脑中的原型由准备状态激化为进行状态,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亲切感,从而渴望阅读文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这个外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对学生产生作用。
(三)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举三反一能力。
我们通常说要举一反三,这是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特点。由一知三,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是要求学生触类旁通。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妨在强调举一反三的同时,关注一下举三反一的问题。举三反一是一种归纳,是对语言文字现象,对具体的每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或许就是眼下所极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就是要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不知举三反一,不知在众多的现象,众多的文章个体中发现本质的共性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照样没起到应起的作用。我记得在与学生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文中写到“我”若瑟夫对于勒叔叔充满同情而不象他的父母那样冷酷自私。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想到还有不少的文章中也写到“孩子”,学生归纳起来有《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孩子;有《孔乙己》中温酒的“小伙计”;有《故乡》中的宏儿、水生等等,问题来了:为什么许多作家都在文章中写到孩子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孩子和成人形成对照;孩子是将来的成人,作家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代表未来,作家把现实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等等。虽然这只是很小的发现,但这毕竟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根据阅读的个体归纳分析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当然阅读中值得去举三反一的地方太多太多,诸如对各种文体的文章的类特征的归纳;对优美散文的语言归纳;对感人文章的精神本质的归纳。
(四)阅读要走进学生的期待视野。
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就是阅读教学的需要,如果阅读教学不顾学生的个体需要而硬填、硬塞,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话题。
阅读就是要学生“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不论是走进学生的期待视野,还是强调举三反一,还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原型,都是为了通过阅读让学生的精神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净化,心灵得以抚慰,这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正张显人文关怀的旗帜向我们走来,我们就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阅读之花始终盛开在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解和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的灌输,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语文教学也倍受社会的质疑。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低但很会“说”?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也在语感上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二)训练学生朗读背诵来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也。
(三)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把握语感。
课堂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教读课文、领悟教材、写作训练等方面都要注重语感的培养。
(四)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要通过反复诵读积累,在生活中领悟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从而培养语文的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75-02
作者简介:郝丽颖,辽宁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