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宜
摘要:本文结合现有小学生语文在阅读和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读写相结合进行训练的想法,并证明了此想法的可行性,同时给出了对于特定小学生群体的一套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执行性。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写作;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13-02
阅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种种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而在小学阶段,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如果说阅读是对语言材料的采集、汲取,那么写作就是对语言材料的运用、输出。
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即"读写结合",它能够更好地将学生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很好的发挥出来。但阅读和写作相互分离、严重脱节的现象长期存在,导致"读写分家"的局面。那如何把握好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有效促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读写结合”训练存在的问题
"读写结合"中"读"是基础,是手段,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习得文章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能与知识,并将从读中学到的灵活运用到文章写作中,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但"阅读"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阅读教学注重文本内容的"精讲",忽视"语用";阅读过程重外轻内,即在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读物的过程中,只可能注重阅读文本的背诵选段或者故事情节等外在,而没有其他的内在的要求;更有甚者虽注重阅读的量,但忽视方法的指导与迁移。
"写"是根本,是效果,但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在阅读之后安排一定的读后感写作,或者仿写,但即使是这样的练习大部分也是局限在对词、句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应用环境之中,学生最终对于语词的数量掌握都是建立在多次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方法之上。在表面上,学生提高了对文字的掌握和操作能力,而从短期来看,也确实能让学生掌握更多量的词汇以句型,但是这种联系完全脱离了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以及价值取向,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机械性,而缺乏自觉性和灵活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读""写"必须有机结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都应注重以课文的内容、写法为范列,根据文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们积累写作方面的知识,进而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们的动口、动笔能力。以此来实现"阅读"到"写作"的"正"迁移。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此岸到达 "写作"的彼岸,然后再次回到"阅读"的此岸,汲取更多的养分来丰富"写作"。
2.“读写结合”训练的可行性
首先,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理论应该用于指导实践,并且从实践之中总结经验,对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循环反复,不断的螺旋式前进和提高。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进行理论学习,并且不断的进行实践验证的过程。因此,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其次,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从我国小学教学资源的储备现状来看是可行的。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引导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或者社会具备足够的阅读资源。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全社会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读物供给能力的提升,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因此,在阅读中坚持读写结合我国小学教学资源的储备现状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3.“读写结合”训练的实施策略
3.1营造"读写结合"训练的氛围。在网络、电视等媒体极度发达,大众娱乐追求娱乐至死的年代,整个社会的阅读、写作的热情在持续下降。换而言之,整个社会的阅读和写作氛围前所未有的降低了。热爱读书、乐于写作需要一种氛围,对于成年人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故而,营造阅读和写作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写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要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具体而言,就是要将阅读融汇于写作之中。"知易行难",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明白,但是如何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自觉地去将自身的阅读内容融汇到写作之中,却又非常的困难。但是,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们很难在一开始就在阅读之余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书写,因此我们制定的策略也是分层次的。
据研究显示,孩子早期的阅读兴趣培养主要是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家长自己就要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条件许可的,可以给孩子专门布置一间书房。另一方面,家长要和孩子经常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同时还可以一起去购书,逛书店等等,使孩子常常感受读书的氛围。那如何将阅读延伸至写作呢?家长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提示孩子将好的词句积累下来,或者问一问他们读后的感受并将其记下,这样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就会很自然的完成,并且随着家长的培养,读书和写作也会顺其自然的成为孩子的一个兴趣。
如果说在家阅读是对兴趣的一种培养,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读写氛围的创建是本职工作,而且绝大部分的学校也都具备较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可以利用好读书角,每周分配相应的时间安排学生们集体进行阅读。遇到不懂的或者有感想的问题,大家可以自行进行交流,阅读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今天读书的心得并且和小伙伴们交流得到的收获。这样通过定期的督促,也让孩子养成一种读书后自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习惯。
3.2深入"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指导。读写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要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具体而言,就是要将阅读融汇于写作之中。"知易行难",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明白,但是如何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自觉地去将自身的阅读内容融汇到写作之中,却又非常的困难。但是,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们很难在一开始就在阅读之余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书写,因此我们制定的策略也是分层次的: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小学生实际上没有掌握读书的技巧,也很难去把握书中的精髓部分。但是,通过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尝试将书中的内容甚至是内涵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种读写结合的基本形态。
在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动笔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这种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集中在归纳和总结方面,创造性的思维还得不到锻炼,学生自己的想法也得不到宣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始写读后感,将自己看过的书籍的一些感想记下来,内容可多可少,形式丰富多样,关键在于自身真实想法的表述,言为心声,任何学生在读过一些文章和读物之后,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这些想法写出来,从而逐步的提高学生将自身情感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模仿的作用。模仿永远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初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我们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到临摹书帖都是一种模仿。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培养过程之中,语言和词汇的积累也都非常的有限,这些条件的局限就决定了他们无法真正的去创造一篇鸿篇巨制。小学生写话、习作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少年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仿写"是其走向文章创作的必由之路。学生们仿写的对象除了课本的例文之外,还有阅读中的一些素材。而"仿写"又可以分为结构仿写、风格仿写、遣词造句的仿写等等。教师应该在阅读中指导恰时、恰当的仿写,以此使学生将阅读的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3.3构建家校协同培养。小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家庭,因此读写能力的培养必然与家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教育之中,我们主张应该充分的发挥学校与家庭各自的教育特色和资源,加强二者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小学阶段的早期教育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这一时期,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其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到小学生的阅读、写作教学,我们必须将"读写结合"这一规律融进多元化教育中,将"读写结合"的潜在作用切实发挥出来。以此来增进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写作的方法和习惯。
4.总结
"读写结合"是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原则。依照这个原则,需要我们着手共同创建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氛围,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营造读写的良好环境。在书香校园、亲自共读、教师引领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读写"的兴趣、习惯和思维。在教师的教学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地展开"读写训练",找准读写结合的"点",将课内和课外中的写作相联系,努力引领、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和表达,并且在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借鉴和促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即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基,为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基,为其全面、终身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丛晓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