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延峰
摘要:直接法是在 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其主张完全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外语和实物"直接"建立联系。不仅活跃了学术界的思想,而且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直接法;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4-01
1.直接法简介
直接法又称为"改革法"或"自然法", 是在 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力兹、艾盖尔特和帕默。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形式语法。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绝对不使用本族语。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直接法的理论基础:直接法的语学基础是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理论,这就决定了它特别注重语音教学。直接法还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习得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认为学习外语和习得母语一样,都是人本能的行为。夸美纽斯等人提出的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都成为直接法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心理学方面,直接法接受联想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大。注重语言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接;总之,直接不仅受在幼儿学理论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联想主义心理学等理论的影响。
2.直接法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身体动作和视觉提示,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只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和执行简短的目的语指令,作出非语言性的反应。这时候学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张口,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过多催促,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
第二阶段,教师自然地和学生谈话,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结构,继续注意学生是否能够对简单的目的语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这时候老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句引起学生的注意,慢慢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第三阶段,教师用特殊疑问句提问,要求学生用短语或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目的语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现实生活的交流能较快的处进孩子学习心得语言。
第四阶段,教师可以继续使用直观教具,强化重点词汇。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或让学生描绘一个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随意交谈。注意设计的场景最好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直接法的特点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有直接的联系,完全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外语和实物"直接"建立联系。教师按照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并广泛使用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和游戏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以培养学生掌握把外语与客观事物直接建立联系和直接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初级阶段不进行系统的语法教学,与儿童学习母语的方法一样,让学生靠直觉感知,主要通过直觉模仿、机械操练和记忆背诵掌握外语,并养成习惯。直接法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用。句子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因此外语教学也应以句子为单位,不要孤立地教授单词和语音规则。
4.直接法应用的成功案例
在直接法教学的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于贝力子于1878年创立的贝力子外语学校。贝力子口语教学法严格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强调演示而避免翻译;强调动作等直观手段而避免解释;强调保持学生的适当进度而避免进度太快;强调教师的语速、音量正常自然而避免说的过快、过慢或过于大声。强调课堂气氛放松而避免教师的急躁。
当我们学习数字时,可以买一袋苹果作为奖励,让大家数数一共有多少苹果,1个苹果、两个苹果……这不仅练习了数字,而且还练习了量词和数量名结构。我认为他们所编写的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内容生动有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所有的这些可以说都集中体现了直接法的教学特点。
5.对直接法的评价
直接法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法独霸天下的局面,并提出了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教学路子,活跃了学术界的思想,从而开辟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这一新的领域。
优点: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习得第二语言,使形象与语义直接建立联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外语的能力。
直接法的许多主张如客观事物直接联系,以模仿为主等原则,丰富了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它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经验派教学法之先河。
局限性:直接法过分强调幼儿学习母语的规律,忽视成年人和儿童学习英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儿童习得母语的方法,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对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较高,故很难广泛运用于中高级教学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