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笋
摘要:面对当今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迷失,陷入功利主义、法治意识淡薄和当今教育者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内容不规范等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所存在的缺失现象,提出了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突出亲和性,使学生摆脱功利主义、在教育理念上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实践教育上贯彻情感体验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重视环境教育,贯彻情境优化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内容的规范等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现象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3-02
1.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中国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教育理念和体制过于注重智力教育,而对情感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因此,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入手,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吸取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素质。教学中,情感强度太弱,教学没有生机、激情,太强又不便于师生交流,情感强度以适度、均衡、和谐为宜。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学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沟通交流不畅,学生就会消极对待教师的教授,甚至抵触教学,这样就很难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那么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为师生间创造一个健康、融洽、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时代,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寄托着家庭的希望,更担负着祖国的未来的命运,因此,对于大学生,不仅要求的是知识、能力,也要求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能够担负起未来发展的重任。
2.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现象
2.1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迷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对功利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种重视实利、实惠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自身状态和现实利益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由义务向功利倾斜,表现在价值观上便是呈现功利化倾向。
2.2法治意识淡薄。由于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汇、市场经济激荡、法制教育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想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法律知识缺乏。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即课程学习和媒体宣传。通过这两个途径获得的知识量有限,系统性不强,难以较好地树立法律思维与观念。第二,权利意识较差。由于长期以来以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自己,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就业方面,大都不愿意、不敢或不能很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三,法治信心和追求不强。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片面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法治存在误解,认为法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种社会弊病,认为法治和人治没什么区别。第四,守法意识淡薄。不少大学生认为遵守法律是对个性的约束,限制了人身自由,敢于违犯法律就是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挑战世俗。
2.3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情感教育本为心灵的教育,但现实情感教育却往往脱离人心,外在化、形式化替代了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细致的情感体验。而教育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时候只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却做着应试教育的事,未能真正把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由此应深入研究情感发展规律、情感教育目标、情感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健全发展。
2.4情感教育的内容不规范。往往教育者本身缺乏对情感的理解、沟通、感知、体悟和表达能力等,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开展。更是在实际的情感教育过程和内容中,很多教育者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情感教育的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其精髓是爱生,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育者应对情感教育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认识,以便充分满足现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3.对策建议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训练交际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情言情,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赤诚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
3.1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突出亲和性。课堂教育应当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彼此平等,彼此信任,避免陷入"功利化"、"应试化"的误区。在课堂教育上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体现亲和性。首先,教育者在进行理论灌输的时候,应当以积极饱满的热忱、健康的情感投入教育过程之中。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讨论、启发教学法,制造和谐友好的教育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憎分明、是非明辨的情感。
3.2在教育理念上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对大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工作。现代大学生阅历和经验都很不成熟,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行为上的失范。高校的情感教育包含在大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缺乏了这种引导,可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的损害。没有引导的个性可能会变成任性,没有原则的"尊重"可能会变成"纵容",没有约束的"自由"可能导致"自由的滥用"。
3.3在实践教育上贯彻情感体验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教育的锤炼。如果说课堂的理论教育是学生用脑去记忆或思考,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感受。社会实践可以克服理论教育的不足,避免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激发情感,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这种亲身体验与课堂教育的感受完全不同。实践让学生在火热的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复杂的实践生活有利于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和功利主义情结。
3.4重视环境教育,贯彻情境优化的原则,完善情感教育内容的规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优良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感召和促进作用,人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培养,教育者要善于灵活运用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另外,优化校园的舆论环境、强化校园的制度环境、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治理学校的周边环境,以此来深化学生原有的情感。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学生自主认知的态度,合理协调情感因素与教育因素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改变消极性的情感,使情感成为他们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不断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邓礼娟.关于高校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J].职教论坛,2012(7)。
[2]赵鑫.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13(8)。
[3]杨岚.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2): 1~5。
[4]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
[5]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舜蓖大学出版社,2007。
[6]田玲.大学生情感教育读本[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曹卉.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和教学变革的新思路[J]. 科教导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