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淇
[摘要]高职教育的任务在于实现教育对象由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的转换。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同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主观认识要素、客观状况要素、学习动力要素、导向维系要素、调节干预要素等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最终明确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工作的基本要素,如内容的本质、基本要求、难点重点、基本途径等。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教育;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80-03
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发展)是指一个人从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选择,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一个旅程。高职教育衔接着基础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两端,任务在于推动教育对象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的转换。故而,将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放在职业发展的视域下考量意义重大: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动力二者存在密切的内在相关性,其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大致相同。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励有助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帮助其形成更加充沛的职业发展动力。
本研究结合了我们对于学习动力问题的先期认识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并查阅借鉴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以下的思路和假设设计调查研究问卷:高职学生个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动力,应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主要包括:主观认识要素、客观状况要素、学习动力要素、导向维系要素、调节干预要素等五个方面。
主观认识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对学习有关问题如学习基本理论、人与学习的关系、自身主观感受等主观感知状况;
客观状况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当前学习的客观状况,包括主体的自身状态及外部环境对学习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动力要素:学生当前学习动力状况,主要包括学习效率、平均睡眠时间、学习心态、学习习惯等;
导向维系要素:学习动力导向维系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学习动力的内在导向、外部维系、自身的支配方式及保护保持等;调节干预要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系统的自我调节及外部干预的方式和状态。
调查问卷的设计覆盖了上述全部方面,每个方面设计4个问题,共计20个问题。本次调查随机选取我院若干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100%。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当代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此提出高职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方案。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精力相对过剩与精力支配利用方式不当之间存在矛盾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并非其精力总量上的不足,而是使用于学习方面的精力比重偏小,而其精力在整体上却是实际相对过剩的。我们不妨将高职学生已用于学习方面的精力称为学习动力的存量,将其过剩可应用于学习方面的精力称为学习动力的增量,就目前高职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的既有精力总量而言,激励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工作内容的本质在于,一方面要提高学习动力存量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增加学习动力的增量。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侧重于提高当前学习过程当中的既有学习效率,其中改善学习方法环节是重点和关键;后者侧重于引导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背景下引导形成崭新学习系统,树立更高的职业目标、丰富职业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职业理想追求,使得学生既能获得更多增量又能将增量转化为存量。
(二)职业发展的需要与高职学生既有的学习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学生曾经历的长期中小学教育对其学习动力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高职学生的精力总量及使用方式更加适应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第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存量部分的使用很容易延续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习惯;第三,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环境下难以形成学习动力的增量。
另一方面,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封建农耕社会的遗留影响依然存在,加之高职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比重较大,所以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人格系统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人才需要存在脱节现象。
职业发展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工作态度、思想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对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就当前高职学生既有学习动力而言,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善:①扩大学习精力的总量;②提高既有学习动力的使用效率;③提高在职业发展环境下获取更多外部动力支持的能力;④能够在职业发展环境下对自身的动力系统进行有效调节干预等。
(三)潜意识教育的内隐性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学生所长期经历的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已经内化为潜意识。改善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难点即在于涉及潜意识的内在系统的改变。潜意识的改变需要有思索、感悟、潜移默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二到四年的时间,并且很多高职教育理念和方法尚处于摸索阶段,加之高职生源的水平和能力总体偏低,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工作的改革创新要求更加迫切。激励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齐抓共管,需要综合利用环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情绪感染法、精神调节法[6]等方法,途径应当全面、务实、有效,改善环境,营造从课堂到寝室,构建学校到社会、企业,从学校到家庭,从实体校园到虚拟校园的一体化激励教育体系,加强引导,提高潜意识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性,从而切实解决学习动力激励的瓶颈问题。
(四)外部环境客观硬性规制较多与主观关怀激励较少之间存在矛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关键在于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亲切感及其他积极主观体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其抵制来自其他方面的诱惑、干扰,进而从根本上增加学习动力的增量。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外界教育资源的整合持续作用。而在当前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存在着诸多过分服从和依赖于外部压力、外部驱动和外部干预的因素,这不仅影响实效性,而且容易增加心理负担,引发抵触、逆反甚至厌学情绪,产生负面效应。
二对策分析
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为高职院校的学习动力激励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全面激励、定位准确、影响深入、效果确切、实践内化、激励持续。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激励资源调查摸底
高职学习动力激励工作迫切需要在职业教育的有限时间空间范围内提高实效性。应在充分调研行业和企业发展、市场及岗位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来自中小学教育和学生家庭的影响,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构建其学习动力系统模型,这样学习动力激励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我们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两个子模型:职业责任模型、自身需求及期待模型。职业责任模型是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将其人生责任进行具体划分,包括来自国家、市场和社会、企业、家庭、自身等方面的责任,既使学生对职业发展要求的认知更加确切,又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在职业发展环境下获取外部动力支持的手段和渠道;自身需求及期待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实际和需要,有效表达自身诉求,在职业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形成恰当的职业期待,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高职院校应主动延伸拓展教育的时间空间,密切同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中小学及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联系,扩大资源的范围和数量,从根本上获得教育的主导权和主动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类相关教育资源,这样才能有助于前文所述各种矛盾的根本解决。
(二)形成“学习激励资源类”
系部及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单位内学生的实际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选取可用资源,综合调动,特别是要根据学习动力激励的需要及高职学生的实际对各类资源需要进行分类、重组,形成若干具体确切又行之有效的学习动力激励资源类,可大体分为:激发兴趣部分、理想升华(权威取代)部分、激励动力部分、环境暗示影响部分、心理及行为调节控制部分、平衡抚慰心态部分、与外部环境沟通互动部分、引导养成习惯部分等八个方面。当然,同一资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到企业调研及顶岗实习,可以同时归为激发兴趣部分及与外界环境沟通互动部分;同样,不同资源也可以划分为同一类别,比如同学生的家庭沟通互动和寝室环境建设可以同时平衡抚慰心态部分。关键在于对资源的功能作用必须定位准确,使院校的各类教育资源明确具体功能属性。
(三)组合“学习激励场”
学习动力激励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内在动力系统的作用部分,难点在于需要应对家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作用于高职学生潜意识的既有影响。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习动力激励的微观主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应根据各专业各班级生源的实际,由辅导员/班主任将各教育资源类基于学习动力激励场进一步定位、重组。设计学习激励场单元,其形式则可以不拘一格,内容要求完整(比如读书单元,应包括时间、空间、目标、要求、环境依托等完整的设计和定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主观部分、能够对学生的潜意识产生确切深入的影响,使分散于课堂、课后、教室、图书馆、寝室及校内外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而形成微观功能单元;根据学生需要组合成学习激励场,比如学生的学习心态问题,即可以通过组合升华职业追求、引导阅读、寝室环境建设、加强同家庭联系等激励单元构建一个激励场。学习动力激励场的构成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学习激励场是弥漫着学习动力激励因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其二,主观激励功能完备,指向明确,作用确切,影响深入。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学习主体内部激励场和外部激励场;集中激励场与分散激励场(课堂内外、课上课下);校内激励场和校外激励场;(结合成长历史的)纠正场与激励场;当前激励场与持续激励场(如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校企之间)等。
(四)构建“学习激励‘超市”
学习动力激励工作微观环节的关键在于:自主科学选择、良性互动调整、跟踪持续作用。高职的学情实际要求我们的工作既要充分尊重其自主权,又要加强指导。因此,可以考虑构建学习激励“超市”的方式。
学习激励“超市”强调两个特点:其一是学生主体自主选择,其二是双方互动调整。构建两级“学习激励要素‘超市”:学生与班主任/辅导员之间,学生是需方,班主任/辅导员是供方;班主任/辅导员与系部(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班主任/辅导员是需方,系部(上级管理部门)是供方。其中,班主任/辅导员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负责调查、摸底,然后对学生全程进行指导帮助,负责相关学习激励环节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控调整,及时对效果进行反馈、评估、分析、调整、巩固,并且帮助融入学生所拟定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及个人成长规划,同时在学生与系部、学校之间发挥沟通的桥梁作用。系部(上级管理部门)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指导,调整资源供给,必要时组织集体或专题活动进行集中激励。
(五)设计“学习激励实践项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技能型人才。所以,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应该采取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实践的机会磨练其学习动力系统: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积极设计实践项目,丰富积极的职业化或准职业化体验和经历;通过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调整心态,陶冶情操,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对于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前面学习激励“超市”加以解决。应侧重对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引导教育,从思维训练、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探究等方面加强综合演练,并侧重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应始终重视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工作,着力增加职业环境下的成功体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密切同学生家庭及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推动学生同外部环境之间良性沟通交流;在职业化或准职业化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激励的意识和能力,使之更加能动地规避、化解消极因素,转化、增加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六)构建一体化持续激励体系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应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构建贯穿企业、社会、家庭乃至中小学的一体化激励体系,实现持续激励。这需要科学管理,有序组织,整体规划:①在高职院校内部应加强院校、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主体的建设,既分工明确又协调统一,构建完整的学习动力激励体系;②加强信息沟通,构建包括院校内部、院校与外部各方面(企业、社会、中小学、家庭、毕业生等)、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等方面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③相关的配套机制改革,如学分制、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机制、学生社团活动、各类学生活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等各类激励资源等各方面的互动衔接;④在加强高职院校品牌及内涵建设的同时,着重增加外部环境对学生的主观激励,使高职学生始终深切地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友好、温暖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朱杰,史文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9).
[3]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4]周贤君.论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张聆玲,马洪波.基于成长管理的有效学习动力系统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10).
[6]喻慧.高校潜意识教育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61-262.
[7]肖贻杰,雷世平.基于企业责任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建设[J].职教论坛,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