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2016-07-10 06:25张艳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性应用型评估

张艳芬

[摘要]随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成为一种必然。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取三种策略: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11-03

近年,随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向应用型本科的正式转型,一种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或办学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地方高师各个专业要以此为先导,构建新的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地方高师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使之与学校整体的办学格局相适应,已经是一种必然。

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作出调整,全面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以符合地方高师整体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需要建立以下策略: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不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可见,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作为地方高师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应该是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上位、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因此,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表现在: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和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一)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

人才观是人们对于人才基本素养的认知、看法和期望。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职业本领的总和。它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养的优劣,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入职后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包括:教学工作技能和教育工作技能。前者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以及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技能;后者主要指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包括:设计主题班队会的技能、召开班级例会与晨会的技能。

2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小学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以称为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对于小学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复杂与艰巨,没有一定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包括:了解、分析学生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及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二)确立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价值、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认知和期望。课程观是人才观的具体反映,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以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决定了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这是观照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它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

1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就是指,要大胆地调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缩减公共课、理论课的课时比重,最大限度地增加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课时比重。这是基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而提出的一种信念,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价值导向,它对于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具有独特价值。具体体现为:要拓展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种类以及要增加现有实践性教育课程的学分。

2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推动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在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者推进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使其重视并善于利用、挖掘所设置课程中蕴含的实践性元素,以彰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心价值地位。具体反映在:加大课程内容中实践性内容的比例以及增加课程实施中用于学生实践的课时。

二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树立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调整教育运行机制,这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建立支撑体系。不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成了一纸空谈,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也就成了无缘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

长期以来,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着封闭、狭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地方高师过去的办学定位以及以其为先导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师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型的背景下,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运行机制,这就要求:要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要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条件的总和。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稍显缺失与薄弱,并且已经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限制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首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这意味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以及要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

1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一定的教学基础条件,是教学环境中的物力条件。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相应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包括:以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模拟设施为代表的教学设施的完善、满足实践性教学方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设备的充足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2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学环境中的人力条件。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环境,是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措施。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是要强化能够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师资力量,打造能够体现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适量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二是通过岗位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在职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二)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运行机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稍显短缺和落后。基于此,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对于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一系列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现场教学法、实训模拟教学法、实习作业法、案例教学法等。其突出的特征是:注重还原实践情境,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其功能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既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形成多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应该选择这种方法,以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实践的结合,通过岗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对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为特征的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目标,而不是单纯运用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语言等直观手段,采取模拟性或示范性教学手段等。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三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质量评估体系,内容单一,方式机械,评价主体局限于专业内部,不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运行机制的作用,相反,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倾向。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探索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即建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质量评估体系,这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

质量评估体系要充分体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要求,要把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能使人从中看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应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领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朝着预定目标开展建设与改革工作。

(二)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1评估内容要鲜明。确立评估内容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关键。评估内容要鲜明,是指要科学地制定评估指标,一方面,评估内容要明确、清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要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和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这应该是其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的并且是核心的价值取向。

2评估方式要多样。选择评价方式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落脚点。评估方式要多样,是指要采用丰富的、灵活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以实现对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科学评价。比如,可以采用布置小学教育实践任务的手段,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3评估主体要多元。确立评估主体是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评估主体要多元,是指在保留既有的评估主体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纳多方相关因素,参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以体现出开放的评估思路。可以选作评估主体的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小学教育工作者、入职不久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生家长、小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小学教育工作研究者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5]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李虹等.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02).

[7]于明业等.小学教育专业ESR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04).

[8]王树洲.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标准[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实践性应用型评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评估依据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