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华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逻辑和方式的简明表述,可视为大学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一个中介调节器,包括三个组件:目标规格、关键过程和关键资源。基于此三组件结构,并将时间维度纳入就业工作模式的设计,提出了“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园9-02
一引言
当前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毕业生数量的激增。1985年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数为31.6万人,2001年突破100万人,达到103.6万人,随后毕业生人数激增,2014年突破700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新高749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事做,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去中小企业、边远地区或农村过渡性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在学校,特别是当前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需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毫无疑问,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好的就业工作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一些新规律、就业工作内在与外在压力发生了新变化,这要求创新性研究和探索就业工作新模式[1]。就业工作模式有利于高校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与相互促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将提升就业工作的实效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概念界定
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至今未形成一个清晰认同的定义,而个性化的理解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本质和构成元素的界定变成实质性挑战,也导致用词混乱。尽管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专业等因素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但本质上,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逻辑和方式的简明表述,可视为大学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一个中介调节器(参见图1),其最终的调节效应通过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来反映,同时,为大学生培养指明一个方向。
图1定义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大学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三者间的关系。一个合适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可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量的规定)和毕业生就业层次(质的规定);也可以调节大学生培养模式,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包括三个组件:一是目标与规格,清晰的界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的、目标和标准规范;二是关键过程,合理的阐释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勾勒出可重复的、核心的标准活动;三是关键资源,完成关键过程所必须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规定。因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内在因素有领导、组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外在因素包括经济形势、政府政策等。
三典型实践
当前,一些高校基于自身特点与所处情境,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参见表1。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想、方式、逻辑的集中体现。从典型实践案例来看,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能,即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职能的内容与形式均发生巨大变化,设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2]。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体制[3];需要贯彻人本理念,一把手负责、两级管理、全员参与[4];重视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多个平台[5]。
四模式创新
上述典型实践模式没有明确考虑到模式本身的动态性,没有将时间维度纳入就业工作模式的设计。完整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一般可划分成三个阶段:导入期、发展期和实习择业期。与此相应,每一个阶段就业工作模式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参见图2):(1)导入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一个组件,即目标规格。导入期需要让大学生将专业与职业进行关联,建立目标规格思维,从进入学校初期,就开始思考以何种身份、面貌,带着何种成绩、经历离开学校,奔赴理想的目的地。(2)发展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二个组件,关键过程。发展期需要大学生在目标规格指引下,通过已精心设计打造的可重复的、标准核心活动去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关键过程就是为学生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活动集合与活动链接。(3)实习择业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三个组件,关键资源。实习择业期需要创造、动用各种关键资源,如骨干教师、实习基地、合作厂商、资金等,为毕业生就业踢好“临门一脚”。实习择业期,可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由同一个教师担当。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实现顺利就业。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一同纳入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任务的完成与否,作为考核指导教师是否完成论文指导工作的必备条件。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种关键资源。这种安排可使得就业指导课空洞脱离实际;缓解仅靠就业指导部门开拓就业渠道时的心有余力不足,在论文实习指导中实习就业,避免实习流于形式;避免统计就业时漏报错报多的现象。
“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表明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动态过程,具有一般性规律。实践中典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以某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或者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命名。(参见表1)。
五结论
本文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定义,分析八个典型案例并提供一个新模式,作为一般性分析框架。理论价值在于:第一,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内涵与构成元素。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不一致的定义与构造,会引起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困惑,阻碍进一步沟通与研究,而且实践中与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经常混淆。第二,构建“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其可视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一般分析框架,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新的适用工具。实践价值在于:第一,有助于直接提升就业率。一个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可成功的将大学生培养质量高效的转化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第二,“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可以被众多高校相互学习借鉴的基础,成为创新的原型。
当然,进一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需要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测评体系,核心是就业率统计和就业质量数据的规范。恰当的测评体系,无疑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竞争互动。另外,一个新问题需要注意,即新形势下的隐性就业、慢就业现象,这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媛,曹光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4(2):88-90.
[2]盛翠萍,嵇绍岭,王福生.市场经济条件下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24-25.
[3]戴勇.不断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33-34.
[4]黎大志.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5.
[5]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