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师生关系只产生于理想的教育生态

2016-07-10 11:37梅洪建
人民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理想师生关系

梅洪建

写作本文之前,我试图列举几个师生冲突的案例作为引入。但是,当我搜索 “师生冲突”的关键词时,结果让我触目惊心:从云南鲁甸到河南潢川到安徽怀远……我无法一一列举,因为类似的师生冲突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冲突?

当我再去搜索时,我的心突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因为大多数矛头指向了教育本身,指向了师德,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理想的师生关系”的焦点不是“关系”而是“理想”

师生冲突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在“管”与“被管”之间。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从学习状态到作业上交,从纪律遵守到 “违纪”处理……在被管中,学生看老师不顺眼:管得太多,统得太死,处事不公……

再去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什么导致了学生违纪变多,什么导致了学生厌烦老师……是的,教师输在了一个“管”字上,这个“管”无关能力,无关师德,无关师道尊严,更无关社会的其他,只关乎教育的理念。学生违纪、不爱学习,教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我要管”,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为什么学生会违纪”这些根本问题。由此,师生冲突必然走向无解。

回到“理想的师生关系”这个命题上来。针对这个命题,很多人关注的是“关系”,试图探讨构建怎样的“关系”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于是“庖丁式”地走近学生、走进内心,“心理师”式的全程关照,“平等民主式”的相互尊重等关系模式就被提及和探讨。正如韩寒在《后会无期》中所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就像那些说道理的人是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我们”出发一样,这些“式”的出发点是教师,而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格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所指出的,一个孩子在一个群里知道自己需要达成本分,需要尊重群体的规则。难道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就不知道自己的本职应该是学习,自己需要遵守班级学校的纪律吗?不可否认,他们很明白。让一个明白人犯糊涂是需要很重要的前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不能满足对爱的全部需要时,我们会痛苦,并以许多心理症状做出反应,从轻度不适到焦虑压抑,后来就会完全逃避我们周围的世界。

抗拒,是因为没有获得满足,是学生“明白人犯糊涂”的根本原因所在。此刻回到“理想”二字上来,我们就会明白“理想的师生关系”的焦点不是“关系”而是“理想”,这个理想关乎对学生需要的满足。如果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根源也就消失了,师生冲突的消解也是自然的事情。

存在需要和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才会产生问题

那么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其实我们忽视了“个根本前提,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那么人通常需要满足的是什么?这就浅显多了。是的,是归属感和存在感。那么学生的最大需要自然也是归属感和存在感。一个满足了每个学生归属感和存在感的教育生态打造,才是 “理想”的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或者说,教师的工作本位应该是打造这样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而不是站在传统教育认知中“教师”的位置上对学生的成长“指点江山”。教师是服务成长的,而不是指导成长的;教育是要每个孩子都最大化地成为他自己的,而不是成为教师需要他成为的那种人的。所以,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甚至是隐形的,但一定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正如老子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个真正高尚伟大的老师,不是处处刷存在感的,而一定是大教无言的。

所以,缔造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缔造理想的教育生态,就是缔造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属感和存在感的教育生态。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改变班级结构和构建温暖文化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改变现行班级结构,构建人人有存在感的教育生态。现行班级结构要么是金字塔结构,要么是自主结构。金字塔结构是教师、班长、副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直至小组长阶梯式的管理结构。自主结构是学生通过民主协商等方式构成的学生自主管理的结构方式,或者是学生管理学生的结构方式。二者的共性是管理,存在着班级内部孩子们并非完全平等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多孩子的存在感丧失。理想的教育生態中,一定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的班级。我曾经在自己的班级里遵照下表进行分组:

在这种分组中,每个小组相对学业实力均衡,每个成员在组内都有自己最优势的某个学科。那么这个同学就担任自己最优势学科的小组科代表,负责该学科小组作业的收发、学习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学习任务的分工与协调、学科活动的设计与展开,等等。这样每个人在小组内部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科代表之上没有上一级管理单位的存在,科代表自然就成了最基层也是最高层的存在。

在立足小组之余,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特长,最大化地舒展孩子们的灵魂,可以成立跨小组的各式各样的部门。例如我们班级就有宣传委,下辖记者部、联通部、荣誉部、班刊编辑部、博客管理部、微信公众部,等等;学习委,下辖教研组、互助组、突击队、周刊编辑部……一个36人的班级,大大小小的结构部门有几十个。这几十个部门,基本确保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舒展自己特长和灵魂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班级存在感。

试想,一个有存在感的孩子会不爱团队不爱班级不爱学校吗?为他们搭建了如此舞台的教师,能不获得他们的尊敬吗?(这些舞台的运作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自然也就不可能为师生冲突提供机会。)

其次,要构建温暖文化,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属感。归属感的核心是温暖,一种充满温情、拥有温度的生态,让每个孩子都会感到家的温馨,都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上它,不自觉地趋向于它。

哥拉斯曾直接询问过150名学生:“什么使你感到在学校中最向往?”回答几乎一致:“朋友!”因为朋友的相知最能给孩子们内心的温暖,这是孩子心灵张望的姿态。不可否认,在学校里很多孩子不快乐,问题重重,和教师同学的冲突不断。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需要遵守各种规则和纪律,而是孩子们找不到归属感,感受不到学校的温暖、教室的温暖。若一个孩子能够在教室里时刻感受到存在,感受到温暖,他会没事和老师对着干吗?他会“没法教”吗?哥拉斯说:“那些失败的人,是孤独的,他们在孤独中寻求同一性,但通往成功的许多道路(因为他人的冷漠)已经关闭:只有愤怒、挫折和退缩。”当教室被量化、被管理为冰冷的时候,谁可以培养具有温度的灵魂?谁可以让灵魂不孤独?谁可以让孩子爱上教室、爱上学习?谁可以真正地和谐师生关系?

在构建如上表的班级生态时,其实就融入了温度的打造。分组的学科互补性在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的同时,也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如果每个人的学业成长都要最大化,就需要从别人那里汲取也要自己奉献,大家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构建小组之上的教研组与互助组,也构成了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

记得璇在一次数学考砸之后写道:虽然没有考好,但我觉得挺幸福的。刚刚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很伤心,那时超多人都来安慰我。华和文都说:“这一次没考好没关系,还有下次,大家一起努力。”学姐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大家一起,就没有做不会的题目。”凡、璐、宇、好……好多人都来关心我。玙和韬帮我把每道错题的解题思路都标了出来。我真的觉得在班里好幸福。我不担心考不好,因为分数不好可以有人帮我,我只是担心失去班级,因为失去了就不会有这么好的集体了。

这仅是一个侧影。为打造有温度的生态,还可以做以下几点——

小事天天说。有的温度生态打造,靠的不是说教,而是用行为影响行为,用人格影响人格,它需要细水长流。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褪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一个优秀教师,不是盯着班级的问题在哪里,而是用美好的心灵发现心灵的美好。我会看到早早到教室的倩翻开书本,我会看到午休时悄悄开窗通风的宇,我会看到为班级买来盆景的栋,我会看到不怕弄脏衣服怀抱垃圾走向大垃圾桶的佳……我就是这样每天在发现,每天在感动。孩子们也是这样每天被感动,也每天感觉着存在。

活动来贯穿。在教室里开展系列化的“感动小组人物评选”和“感动班级人物评选”,通过讲述候选人的感人事迹去影响同伴;会开展每个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让有创意的活动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会组织每月一次的“幸福班级”活动,让别人羡慕的眼光增添我们幸福的指数;会开展其他创意活動,例如班级美食节、班级心理剧,等等。

彼此成为贵人。“让彼此成为生命中的贵人”是我们的班级文化核心。在核心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开展相互点赞活动:生生互点赞、师生互点赞、家校互点赞……立体点赞体系的构建,让彼此都能从对方的存在中感受到温暖,获得幸福。

诚然,温暖的生态打造路径还有很多,这里我只是提供几个点,也期待更多的朋友能够画出自己的线,构成自己的面。

当教育生态真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存在需要和归宿需要的时候,哪个孩子会不爱学习?哪个孩子会不主动做事?哪个孩子会不遵守纪律?当学生在理想的教育生态中自由、健康、最大化地成长的时候,教育是多么美好。如此美好的教育生态里,是教师刷存在感好,还是心满意足地躲在丛中笑美好?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理想的师生关系,归结到底是缔造理想的生生关系,就像顾城在《门前》中所写: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让生生互生,让生命自由,教育就十分美好!

猜你喜欢
归属感理想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