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2019-07-11 01:42方海东
新班主任 2019年6期
关键词:归属感同伴集体

方海东

归属感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内在联系,是个人被群体接受的感受。归属感作为联系安全感和尊重的纽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归属感对一个学生来说很关键,是班级建设的纽带。

但归属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归属感既是个人的心理认识,也联系着群体和个人。所以,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需要从班级、同伴和家庭入手,唤醒他的内在需要。

班级:以归属感为方向,寻找班级的与众不同

在学生的成长中,班级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才会让学生具有归属感。

班级建设是为了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班级的重要性,感受到班风對于个人成长的影响。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活动、仪式感、合作互助都将成为归属感的生成点。

1.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需求

在班级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彰显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内在需求。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中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是为了达成教育目的的活动。

2.仪式感,抽象归属感的具体概念

归属感是面对集体的时候,个体内心生成的想和集体在一起的感受。在班级建设中,我们通过建立仪式感,升华学生的归属感。

通过仪式活动,让学生区分普通时间和神圣时间,塑造学生对于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特定机会的情感认识,这样也能体现归属感。通过活动,生成对班级、对仪式的认识,生成对班级的归属感,这是对归属感概念的抽象。

在活动中,人际关系通过活动的磨合会变得更好,彼此之间会因为活动中的情感交融相互吸引。活动后生成的对集体的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属感。

3.互助过程,反向推动归属感的巩固

归属感最好的生成方式是互助,只有在互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互助的过程不但可以生成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随着互助的深入,归属感会得到巩固。

互助一般存在于三种场合:生活中的同伴互助,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和突发问题的援助。譬如,我们因为受到一个人的帮助,会认识这个人以及这个人背后的集体。我们会从点到面认识集体的重要性,会因为集体中的人而接纳集体、依赖集体,这就是归属感。

同伴:以归属感为目标,寻找团队的成长需求

对于学生来说,同伴的认同更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所以,同伴是归属感建立的基础,我们应该以归属感为目标,寻找团队的成长需求。以同伴关系作为班级归属感建设的落脚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找共同兴趣点,二是寻找帮和被帮的区分点。

1.寻找共同兴趣点

同伴中群体文化的形成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同伴之间有相同的兴趣和相同的行为方式。个体会因为共性,主动去靠近自己的兴趣点,这就是归属感最直接的表现。

同伴群体有正态文化群体和亚文化群体。正态文化群体是指班级组织的文化群体,如班干部,班级某种事务的群体,学校兴趣小组等。这些群体有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会为共同的任务一起努力,这也是归属感产生的基础。亚文化群体是学生小群体的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群体。如电脑游戏兴趣团体,某种兴趣群体等,这些群体会在自己群体文化作用下,影响学生,联系学生,从而让学生形成归属感。

2.寻找帮和被帮的区分点

群体之中的个体相互帮助是归属感生成的重要原因。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会生成归属感。有的人喜欢帮助人,从而赢得了别人,有的人喜欢被帮助,从而被他人需要。

帮助他人是产生群体凝聚力和集体文化的关键。因为帮助,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群体成为大家需要的群体。被他人帮助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归属感在同伴群体中的表现。在帮助和被帮之间,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生成群体的归属感。

归属感的生成是双向的,我们在走向归属感的过程中,也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寻找推动归属感生成的关键点。

家庭:以归属感为契机,寻找内心的归宿

归属感对于班级和同伴群体来说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但是,家庭不同。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情感基础上的群体,亲子关系先天带着对家庭的归属。所以,一个正常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必然的归属之地。

1.以安全感为基础

家庭是一个人安全感的源头,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源于他原生家庭的状态。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放“心”的地方,这就是安全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安全感是归属感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对一个群体的归属。

所以,只有家庭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学生才会有归属感。家庭的安全感是潜移默化的,是亲人之间的联系,是受伤之后,永远可以得到安慰的地方。孩子在养成归属感时,会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家庭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

2.以“小确幸”为动力

平凡的生活中,没有大风浪,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小确幸”,让所有孩子看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家庭才会有吸引力和更多的归属感。

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些“小确幸”可以是一份礼物、一次聚会、一份惊喜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看到自己的家庭不一样的吸引力。

3.以新环境为契机

家庭生活的单一性和重复性,让很多人觉得疲惫。所以,要开发更多与众不同的家庭生活亮点。譬如,一起去旅游,一起做一件事,一起解决问题。在家庭建设中,这些新形式就是家庭生活的黏合剂,是让彼此关系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对家庭更有依赖感,这就是归属感的生成。

所有家庭的归属感建设都是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产生归属感的有效方式,从而让孩子明白,班级建设与归属感的关系。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归属感同伴集体
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寻找失散的同伴
警犬集体过生日
嘿,这欢乐的日子!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落地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