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云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对于聋校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聋校学生由于生理的严重缺陷,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途径被严重堵塞,只有借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才能真正敞开学生的心扉,促进聋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在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信息、传递情感,习得语文知识。
一、细致观察,链接生活
聋校学生在听力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尽量避开听觉资源的内容,引领学生在视觉、触觉等维度感知教材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体悟,从而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为理解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鸟虫鱼”一课中的“鸟”字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鸟”字上,而是试图借助“鸟”字将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的现实生活靠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教师先是引领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鸟,并逐一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类型的鸟,最终选择一种与教材中的“鸟”字进行对比印证。学生寻找到“鸟”字与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外形联系,夯实了对这一生字的整体感悟。随后,教师顺势开展字形、字音的教学,为学生准确掌握这一生字的音形义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先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原始积累,让学生在回忆、观察中形成对“鸟”的基本印象,尝试与生字建立准确的思维定位,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借助具体形象得以提升。
二、自主参与,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应该努力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的惊奇、自豪以及满足自身认知需求的愉悦感,甚至是创造性形成的欢乐体验,便于让孩子满怀着高涨的情绪走进学习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聋生有着先天性的听力缺陷,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形式让他们能够运用其他感官去认识教材内容。笔者经常使用的是表演,结合教材内容,让聋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上中下”一课时,教师除了引领学生了解“上中下”三个生字的音形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聋生轻松地理解这三个生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玩滑梯的图片。其中,三个小朋友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在滑梯的上、中、下三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后,从感性的层面理解了三个汉字所代表的位置关系。但教学至此并不能够结束,聋生认知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从自己内心真正体悟到位置的内在含义。于是,教师运用了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自主表演,准确地再现位置关系。有的学生垒起了三本书,指出上、中、下分别有什么书;有的学生三个一组合作表演,采用蹲、半蹲、直立的方式呈现上、中、下的位置关系……直观的实物,鲜活的形态,将位置关系表现得形象生动。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教材中的图片资源,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权利和空间,以自主开放的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到实践表演中来,以自己的方式形象化地展现了生字的内在意蕴,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创设情境,感悟生活
聋校低年级段开始接触到一些规范、简单的词句。其中有些描写景色的词句与聋生的生活经历非常贴合。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勾勒学习的场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语句中所展现、描述的情境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展现出来,将学生的身心融入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体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教学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段时,教师先是为学生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片,唤醒学生对真实春天的回忆。学生回想起走出校园踏青的情境,内在的语言表达欲望被激活,纷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与回忆紧密相连,语言与图景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学生仔细诵读,认真感受,那陶醉的深情,说明他们已经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努力开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活资源,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聋校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种类,只有真正将生活的资源引入到文本中,让学生真诚地感悟、悉心地体验,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聋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