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理念强调高效课堂,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能在课堂内解决的知识和作业,通过讲练结合在课内解决,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关键词】新课程 以人为本 化学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93-03
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就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前精心设计课程。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这里面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教师要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堂的主动学习者。
二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抽象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容易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化学充满激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教学中,可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积极优化化学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优化化学课堂,可以从课堂导入、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入手。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以往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有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弃了学习化学;有的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融会贯通。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的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实验,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可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
事实证明,探究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的应用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避免盲目地死记硬背,实现高效的教学。
四 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为例进行简单剖析。与以往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不同,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通过引导帮助让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并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汽水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气体,现在我们用汽水来完成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瓶盖,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仔细观察可得出气体的颜色,并闻气体的气味。
结论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步骤2:在汽水瓶口套一个气球,轻轻摇动瓶身(或微热),汽水中有大量气泡冒出,随后会发现气球渐渐胀大,气球中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气体。取下气球并扎紧,放置在空气中发现气球下沉。
结论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步骤3:在瓶口塞上一个橡皮塞,插一支20ml的注射器(针孔要穿透橡皮塞并保持通畅),轻轻摇动瓶身,汽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随即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吸入约10ml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取下注射器,吸入适量水后用橡皮泥堵住针孔并摇晃,观察到二氧化碳体积减小。
结论3:二氧化碳溶于水。
2.有关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发现气体不能被点燃。
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
结论2:二氧化碳不能帮助燃烧。
步骤3:用细线拴一只活蝗虫,伸入汽水中上部的气体中,发现蝗虫不一会便死亡。
结论3: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步骤4:在汽水瓶口塞上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一端伸入到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并轻轻摇晃瓶身(或微热),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反应式为:CO2+H2O=H2CO3(板书)。
结论4:二氧化碳与水会发生反应。
步骤5:打开瓶盖,在瓶口处放一片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并摇晃瓶身,过一会儿发现玻璃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反应式为:CO2+Ca(OH)2=CaCO3↓+H2O(板书)。
结论5: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会发生反应。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课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构想出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此节课的成功之处为:
第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死狗洞之谜”的视频,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七个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喷壶、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实验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第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2)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4)如何从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气体带入实验室研究?(5)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第三,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通过现象得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然后再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地攻破了难点。
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教学中运用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猜想探究,结合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总之,25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学中要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师生角色应按照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實际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实施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可操作性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心中有底,收效较高,产生学习信心,对化学需求感增强,实现乐学。
所以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精心教学及反思教学,方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学习的盲目性,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知识,实现高效教学。只要做个有心人,坚持做好各个环节,并且抓好落实,一定能够打造好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