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嗣远 林衍锦 何玉敏 杨帅勇
(1.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佛山 528211;2.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佛山 528211)
公立初中流动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
朱嗣远1林衍锦2何玉敏1杨帅勇2
(1.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佛山528211;2. 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佛山528211)
摘要:采用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及问卷调查法对420名公立初中流动和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公立初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及同伴交往方面存在男女生差异,男生劣于女生;公立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在量表总得分对比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别,适应良好,流动和本地儿童的任务取向、自表能力及同辈交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地儿童优于流动儿童。
关键词:公立初中;本地儿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经济发展加速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城内涌入大量劳务工作者,在流入地其子女如何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所谓流动儿童是指年龄在7~15周岁,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带领下在流入地区暂时居住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且具备学习能力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流动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与心理极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如何提高流动儿童对学校的适应性,减少其焦虑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佛山市南海区公立混合普通初中学校510名初中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82.35%。其中流动儿童309人,本地儿童111人,年龄12~15岁,调查对象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础情况分析(n=420)
1.2研究工具
(1)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评估内容倾向于学生社会情感的适应状态,涉及任务取向、行为控制、自表能力、同伴社交能力等四个维度。其中,任务取向评估的内容为学生参与完成学校任务要求的能力;行为控制评估的内容为学生自我行动的表达能力、对校内环境中挫折的适应能力;自表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学生与同伴交流时的信心;同伴社交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学生受群体的欢迎程度及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情况。四个维度共包括八个条目,八个条目又可每四条为一组,分别测量学生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学校适应评估量表计分方式为里克特5点式计分,即由1~5,最高总量表得分、最低总量表得分分别为160分、32分,总量表平均得分96分,得分越低,代表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与四个维度相互对应,其值介于0.853~0.933,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最高可达0.950。对四个维度和量表的信度系数进行重测,其值分别为0.790、0.629、0.770、0.823、0.857,系数值均大于0.01。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学校情况、社交情况、活动情况及行为问题得分与学校适应总分进行关联效度分析,可得出效度系数分别为0.505、0.422、0.427、-0.381,据此可知,量表效度与信度符合要求。
(2)研究程序:由学生班主任向学生发放学生家庭环境调查问卷,让学生带回家由家长填写,3 d后回收;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则由班主任逐项认真填写。
(3)统计学方法:把有效数据资料做输入处理,利用SPSS 18.0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工作。
2结果
2.1公立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整体情况
见表2。
表2 公立初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校适应整体状况
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学校适应得分占总量表平均分96分以上的初中生占85.6%,结果表明,大部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性良好。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流动和本地儿童之间在学校适应总分对比方面无明显差异(t=-0.31,P=0.76,P>0.05);流动和本地儿童的任务取向、自表能力及同辈交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t=-3.40,P=0.00;t=-2.43,P=0.02;t=-3.23,P=0.00),本地儿童劣于流动儿童。
2.2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
从初中生整体来说,男生适应性明显劣于女生(t=-3.56,P=0.00);且女生在任务取向、行为控制、同辈社交等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t=-3.43,P=0.00;t=-4.20,P=0.00;t=-3.17,P=0.00)。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
注:M — 评分;SD — 标准差。
经t检验可知,流动儿童中,女生学校适应状况明显优于男生(t=2.29,P=0.02);女生在任务取向、行为控制、同辈社交等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t=2.28,P=0.02;t=3.16,P=0.00;t=2.23,P=0.03)。本地儿童中,女生学校适应状况明显优于男生(t=3.73,P=0.00);女生在任务取向、行为控制、自表能力、同辈社交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t=3.16,P=0.00;t=2.79,P=0.01;t=2.88,P=0.01)。
3讨论
3.1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良好
公立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已有相关研究指出本地儿童适应情况优于流动儿童。与公立学校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上有所不同。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测量结果、被试选择不同相关。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学校适应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在自表能力、任务取向、同辈交流等维度上表现更出色,这可能与流动儿童的意志品质相关,即面对困境,流动儿童会表现的更为勇敢。归因作为人格品质的表现,对消极不良事件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归因,有利于弱化流动儿童对困境的体验,促使其在任务取向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得分,以此来强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
3.2初中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学校适应性别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中,女生学校适应状况明显优于男生,且在各项维度上表现出更高的得分。一方面是因男女生的成熟水平存在差异,男生心理成熟期略晚于女生,女生对学习的理解、自控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更早,更有利于适应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女生性格多乖巧、听话,容易和同学、老师相处,而男生多调皮、性格冲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学校的适应性。
4教育对策
建立和流动人口较为适应的接纳性教育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对统一的学生学籍档案,针对流动儿童在任务取向、情绪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以降低流动儿童的焦躁情绪。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可组织开展家长对儿童成长教育的培训工作,倡导流动群体家长更加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的心理想法,以便家长鼓励学生勇于和同伴交流,积极参与学校各相关任务。
参考文献:
[1]丁芳,吴伟,陶红. 公立初中流动和本地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青少年研究,2012(3):35-36.
[2]丁芳,周鋆,陶红. 初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7-158.
[3]丁芳. 初中流动儿童的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2014(3):68-69.
Lnvestigation of Mobility and Local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ZHU Siyuan1, LIN Yanjin2, HE Yumin1, YANG Shuaiyong2
(1.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Public health department,Foshan 528211, China;2.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Medical Center, Foshan 528211, China)
Abstract:420 public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local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situ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the the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rating scal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existed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adaptation and peer interaction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children and local children,and the male students were inferior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In addi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the school adjustment between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children and the local children,and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task orientation, self expression ability and peer exchange between the migrant and local children,which the local children was better than the migrant children.
Key words: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local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文章编号:1006-446X(2016)06-0028-04
收稿日期:2016 - 01 - 14
作者简介:朱嗣远(1980—),男,广东省广州市,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G 522.7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