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莹 罗浩波 廖 涛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鲁迅作品教学模式
彭莹罗浩波廖涛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摘要]本文构建了“有效”“三化”“引导”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减耗”的教学知识点、“瘦身”的教学疑难点、“扬学”的作品思想实现“有效”教学;通过生活互动性、教学情境抛锚式设计来实现“三化”教学;通过文本化互涉、整合化体验、个性化解读来实现“引导”教学。充分体现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达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理念。
[关键词]核心知识导图;鲁迅作品;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必须要做到尊崇学科规律性,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目的。[1]爱国主义思想是鲁迅作品的精髓,无论是基于对国民劣根性的探究,还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抑或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或者是对真的猛士们战斗精神的讴歌,富含着精神养料,是塑造中学生人格的“模板”。[2]
图1 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有效”“三化”“引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然而,当前教学中出现了僵化、泛政治及忽略鲁迅作品意义等问题,导致初中生对鲁迅作品喜好不一。因此,本文初步构建了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有效”“三化”“引导”教学模式(见图1),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让鲁迅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从而达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
一、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有效”教学
鲁迅作品的核心知识导图,具体包括“立人”的主题思想,“群像”的思想揭露,“情节”的结构设置,“语言”的诙谐特色。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有效”教学,要化繁为简,以整合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文化观点。教学中具体通过教师的备课来实现教学知识点的“减耗”,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实现难点的“瘦身”,通过比较教学来实现思想的“扬学”,最后层层推进来实现“增效”的鲁迅作品教学。
1.教学知识点的“减耗”
教学知识点的“减耗”主要通过教师备课的研读来实现。教学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教学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选择。教师作为学生与作品中间沟通的桥梁,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轨迹,在备课过程中,有目的地针对不同文章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应基于鲁迅作品的核心知识来“减耗”。钱理群教授认为,要内容和写法兼顾,在鲁迅神来之笔和学生心灵感触交融上做足工夫,要吃透课文字里行间中隐含的鲁迅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捉摸学生的心思,该讲处要重槌敲响鼓,不该讲处则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3]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读不同文本,甚至要与时俱进,以此来实现教学知识点的“减耗”。[4]
2.教学疑难点的“瘦身”
教学疑难点的“瘦身”主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八股式的教学程序,要推行“翻转式教学”,可以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步骤比如“作者简介”“背景探微”“字词辨析”等提前到课外预习阶段,利用互联网知识平台扫清基本障碍。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方式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及正常的逻辑思维习惯来针对本节课提出问题,一开始教师和大家一起顺着文章脉络提出一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问题,紧接着再鼓励学生努力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实现了难点的“瘦身”,也启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3.作品思想度的“扬学”
作品思想度的“扬学”主要通过比较教学来实现。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发现,介于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学生要想从第一种水平穿越到第二种水平,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其中比较法教学是一个捷径。[2]可以通过对先前已教授过的“鲁迅作品”进行横向或者是纵向比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进而达到“扬学”的境界。
(1) 不同作品的主题比较。鲁迅有些作品乍看“似曾相识”,甚至有点“雷同”,比如《社戏》和《故乡》这两篇分别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两者都是自传体小说,是鲁迅少年身世的再现。二者都是以家乡为主题,塑造了闰土、杨二嫂、水生、六一公公、桂生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两篇都倾注对故乡的怀念,对故土的呼唤,对故人的思念。但二者在写法上各有技巧,表现主题的手法明显不同。《故乡》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极力烘托故乡前后的变化,凸现的主题也比较多元,是启蒙、精神还乡、家园意识的多重“鸣奏”,而主调又是灰蒙晦暗的,读罢令人精神压抑;而《社戏》着重描述童年趣事,文字表达欢畅明快,反映的主题也比较乐观,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具体教学中,要通过两篇内容相近的课文,分析其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的相异处,让学生挖掘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奥秘,在差异辨析中提高鉴赏水平。[2]
(2) 不同作品中相似人物比较。鲁迅有许多作品抨击各种各样的“看客”,如《孔乙己》中讥笑孔乙己的短衫顾客,《祝福》中拿祥林嫂当笑料的鲁镇女人们,《阿Q正传》中戏弄阿Q的未庄闲人们,还有《药》中那些非议革命党人的茶客等,这些看客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精神空虚无聊的看客;二是以他人痛苦为乐者;三是幸灾乐祸、煽风点火类型的看客。[2]
(3) 同一作品中写作手法比较。即便是同一作品中出现不同人物和不同场景,鲁迅也会用对比的表现方法写出特征各异的效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中沉闷气息与百草园中快乐气氛形成强烈对比,有《故乡》中一口一声“老爷”、近乎麻木的中年闰土与聪颖能干、聪慧机敏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有《祝福》中祥林嫂冻死路旁的凄凉与鞭炮齐鸣的辞旧迎新的欢乐形成震撼对比;有《藤野先生》中日本青年对“我”的歧视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形成反衬对比。[2]
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三化”教学
鲁迅作品的核心知识导图包括:“立人”的主题思想,“群像”的思想揭露,“情节”的结构设置,“语言”的诙谐特色四个部分。主要通过“最优化”“精致化”“简约化”的教学结构来提供思维的引导,从而凸显教学的主线,让学生掌握好鲁迅作品的核心知识。
1.生活互动性设计——“三化”教学
钱理群曾说,作为青年们的朋友,鲁迅永远以一个真的人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敢说又不以真理化身自居,别人不敢说,他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别人不愿说,他直抒胸臆,别人不能说,他能道出真相,同时拒绝充当教师爷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们一道切磋探寻。[5]在具体教学中,适宜进行生活化互动性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推荐大众偶像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鲁迅,甚至鼓励学生把鲁迅同生活中平凡的人进行联系,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介绍人物生平事迹或者是讲故事的方式来实现“三化”教学,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特殊身份和学界地位,在伟大中见其平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还原其原生态的生命个体形象——卓尔不群又鲜活生动。[6]
2.情境抛锚式设计——“三化”教学
所谓情境抛锚式教学设计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建立在特别有感染力的、真实的事件或者真实的问题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引导,凸显教学主线,这种抛锚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四个环节。[7]
(1) 创设情境。情境抛锚式教学要运行最基本的要求是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也就是建设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还要和鲁迅作品有一定的相关性。
(2) 确定问题。创设好教学情境后,要根据情境的设计确定相关问题,问题的确定可以立足于鲁迅作品中确切的课文,进而衍生出问题,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和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学生面对这些确定的问题,选择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问题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这个选择出的问题就是“锚”。
(3)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确定问题后,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吃现成饭,而是只提供相关线索,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鼓励学生沿着教师给的线索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关键线索,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实现好“三化”教学,又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4) 协作学习。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是需要协作学习,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相生相克,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求同存异,修补差异,从而达成共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各种关系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既有师生间的,又有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模式。[8]
三、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引导”教学
通过引导文本化互涉,整合化体验,个性化解读来实现基于鲁迅作品的核心知识导图教学。
1.文本化互涉——“引导”教学
文本化互涉是立足于文本互涉基础上的教学,文本互涉既是一个确定文本和它的衍生文本的关系,也是指任何文本的形式内容的重组。[4]
(1) 文本化互涉:封建性制度的批判。如果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么祥林嫂则是封建礼教制度下被顽固思想所扼杀的悲哀的牺牲品。手脚原本十分麻利的祥林嫂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生存的机会,也许还会过一个温饱的日子,然而在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下,从精神空虚到崩溃,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以冻死路旁了结一生。表面上看,祥林嫂不是死于某个刽子手,只是那个以三从四德为女人道德标配的社会,一点也容不得一个年轻的寡妇再嫁而开始新的生活。最终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不是别的,正是积淀于人们脑海中已经变得僵化并难以挣脱的思想牢笼。[4]
(2) 文本化互涉:国民性弱点的揭露。第一,“高墙”意象的解析。年少家道中落,父亲久病不愈,“高墙”意象是鲁迅关于年少经历和心中感知的重现追忆。当铺和药店的高高柜台其实就是记录悲惨记忆、透视人心隔阂、反映世态炎凉的现实载体,这里的柜台与后来鲁迅作品中数次出现的“高墙”遥相呼应,是揭露封建礼教的原版。[4]鲁迅在作品中曾数次提及这堵高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堵横亘在人们心灵之间的高墙,让原来是与祥林嫂为命运共同体的鲁镇佣人们,成了咀嚼她悲惨人生的无情乡邻,也让咸亨酒店的老板和顾客成为嘲弄“将要讨饭”的孔乙己的无聊看客。[4]第二,“愚昧”群像的刻画。鲁迅笔下愚昧性群像中,另一类最为深刻的是所谓的“看客”,他们身份低微,本身也饱经奴役剥削,但是也像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主人公那样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目睹他人的悲惨遭遇,有的是事不关己,无动于衷,有的则以阴暗的心态将其充当打发无聊生活的调味品,从欣赏他人的伤疤中获得快感,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些有着深厚劣根性的国人一直是鲁迅作品中浓墨重彩却被鞭笞的反面人物,疗救他们麻木的灵魂,并警示国人,是一个民族的悲哀。[4]
2.整合化体验——“引导”教学
(1) 整合化体验:“被看”模式。《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痛失爱子,很多生活乏味、情趣无聊的老女人,却将她的痛苦经历拿来当作街谈巷议的猛料来抖落,在机械重复无聊叙述中欣赏咀嚼,以泪水和哽咽来满足心灵深处苍白的自我崇高,并在叹息中渗透自己的痛苦,在议论他人不幸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不幸。这种残忍而悲哀的“被看”显示的是人性深处的麻木,还有无知。如《孔乙己》中,掌柜和酒客在互动中讥讽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而在这诸多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背后,还潜藏着作者本身同情并兼有悲悯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编辑这一幕幕人间悲喜剧。[4]
(2) 整合化体验:“归乡”模式。“归乡”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是常见于鲁迅小说中的叙事原型。它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探寻革命道路、开拓精神家园的历程中,既有内心深处的犹疑,也有现实行动的逃避,有自省也有自悲,甚至自甘沉沦。[4]鲁迅的“思乡”文本多半是他处在人生低谷,在非常孤独寂寞的时期,精神上承受种种重压,在故乡回忆的方式寄托着精神归宿,透过故乡的理想化描摹,隐含他的精神世界,也了却乡愁。[9]
3.个性化解读——“引导”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学习精神,并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学生们看似幼稚的个性化解读往往会歪打正着,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说教扼杀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而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注入了自身的活力,是以其个性化特质的思维为先导,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理解,甚至有些反叛精神。只有当学生自身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体悟和经验,他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课文的精髓,深得个中之道,才能真正地成为收藏于他们自身知识宝库中的永久性智力成果。[9]
鲁迅作品教学中,基于“立人”的主题思想,“群像”的思想揭露,“情节”的结构设置,“语言”的诙谐特色的核心知识导图,通过“减耗”的教学知识点、“瘦身”的教学疑难点、“扬学”的作品思想度来实现“有效”教学;通过生活互动性、教学情境抛锚式设计来实现“三化”教学;通过文本化互涉、整合化体验、个性化解读来实现“引导”教学。并将“有效”“三化”“引导”教学融为一体,构建适合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既能发扬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鲁迅作品精神,也会缩短鲁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民族脊梁的精神内化于日常学习生活中。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 赵静伟.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8,18-20.
[3] 崔云伟,刘增人.2011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J].泰山学院学报,2012(4):89.
[4] 李敏.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及突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22,51-55.
[5] 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导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3(1):7 .
[6] 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3):95-96 .
[7] 王万辉.中学语文教材上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32.
[8] 应婧文.人教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33.
[9] 黄婷.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解读和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5,13.
[责任编辑:黄晓娜]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疆双语教育研究中心课题”(NJSYZX201202)。
[作者简介]彭莹(1990-),女,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罗浩波(1966-),男,新疆喀什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廖涛(1978-),男,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57-04
语文视角[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