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捷
(兰州第一中学,甘肃 兰州 730030)
高考地理备考的精致化策略初探
吴捷
(兰州第一中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优质的高考地理题是精致的,它从现实生活中的细小问题和简单现象出发,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和清新明快的图表为载体,侧重于考查主干原理和核心素养,虽然形式简约,但是意蕴丰富,思想深刻,触及问题实质,能深入、细致、灵活地考查出能力的高低。今后的地理复习备考应精致化,精选典型案例,精心设问,精细解剖,精炼总结,举一反三,以此吃透原理、训练能力。
[关键词]高考;精致性;备考;精致化;地理
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揭晓后,都会引来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好的高考题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心中十分喜欢,不管是自己做,还是给学生讲,都是很惬意的事情。教师们有一种共同的感觉:优秀的高考题很“精致”,是经过精心打磨后脱颖而出的“珍品”。那么,何为精致?精致的高考题,又会对新一轮的复习备考产生什么启发?
《现代汉语词典》对精致的解释是“精巧、细致”。精致表现为“深入理解原理,思维有深度,对问题的认知和表征深刻,分析独特,鞭辟入里,并且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中挑选出最快或者最简洁的方案”[1]。精致的要素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2]。据此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理解精致的含义:内在的精致表现为思想和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外在的精致则要求精心设计揭示问题、描述现象、表征原理的方式。例如,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以一个极其简约朴素的式子,深刻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就是一种精致。精致是高考题永恒的追求,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绝大多数题目很精致。
一、优质高考地理试题的精致性
1.起点低落点高,重心低质量高
起点低、重心低是优质高考地理题的突出特点。高考地理试题应该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素养的重要性。[3]同时,还应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考查,保持难度的大体稳定,创设考生熟悉的场景,贴近真实生活,不偏不怪,不为难考生。
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题)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例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题)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例1、例2都选D。这两道题何其相似!都在考查一项基本原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可以使土地产出提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这是没有系统学过地理的人也能理解的现象,是地理必修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重点,也是高三复习时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核心观点。然而,高考地理题的落点很高,能有效考查出能力的高低。它有如下特点:(1)现实性。试题虽然偏重考查主干原理,但都是将其放在真实的情境中,从不直接考干巴巴的条条框框。(2)灵活性。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3)深刻性。好的高考题远离繁难偏怪,不刻意求新,但对本学科的主干原理和核心素养,却考查得相当深入、全面。(4)细致性。图文材料需认真揣摩,挖掘出隐含信息,发现“潜台词”和“玄机”,找出微弱的差异和变化,才能理解得全面透彻,不至于顾此失彼,或者掉进命题人刻意制造的“陷阱”。
2.语言简洁朴素而富有内涵,图表清新疏朗而不失意蕴
高考地理题呈现材料的方式有两种:文字和图表,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文字简洁明了、简约无华,但信息量大,蕴藏着丰富的数据和思想,没有一句废话。与一般的模拟题相比,高考题的图表清新质朴,简洁淡雅,简单大方,没有冗余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5题)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正确答案是A。将地膜的作用归纳为“保温、保湿、保土”六个字,可谓言简意赅、惜墨如金。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不但内涵丰富、用词精当,而且简洁朴素、句式整齐、富有美感。高考地理题语言的精致性可见一斑,但问题随之而来。寥寥数语,浓缩了海量信息,考生能否据此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鲜活具体的图景?能否读出隐含的信息?例3中“保温、保湿、保土”的机理是什么?这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一些孩子摸不着头脑。高考之难,此乃其中之一。
3.细小问题深入挖掘,简单现象多元思考
地理高考题偏爱用地理学的视角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小问题、简单现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凸显了地理原理源于生活,亲民,接地气;同时,地理高考题又高于生活,擅长对简单现象深入挖掘,多角度分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小问题体现大思维、显示大智慧,或者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这也符合科研选题的原则:要紧密联系实际;要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选择小切口、小范围,把问题讲深弄透。[4]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命题团队的主要组成人员——大学教师是科班出身。
图1 思维框架
例4:(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2题)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这道题源于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甚至不屑一顾的现象:东部地区游客去九寨沟旅游多数乘飞机抵达。原因是什么?没学过地理的人也能说上一些。然而,要考虑周全、讲述透彻,却需要功力。首先要有清晰的思维框架(见图1)。有了这个思维框架,才能理解得比较全面、到位。但是,仅仅想到还不行,还要用专业的术语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又是另外一种能力。高考地理题就是这样,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优秀的高考题是精致的。它的精致,需要用专业的功底,仔细咀嚼品味,像泡茶一样,把高考题的颜色、味道、香气、营养“泡”出来,才能悟出其中之精妙。与高考题的精致相适应,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的策略,也应朝着精致化的方向迈进。
二、实现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的精致化
1.抓大放小,放弃“鸡肋”
文综试卷中的地理题,总共只有14道,实现不了全覆盖,只能考最重要的东西,即骨干知识和原理、核心素养和能力。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教学中,应该果断地抛弃那些多如牛毛的远离生活、远离现实、繁难偏旧、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知识点。
高考固然有时候也考一些冷僻、晦涩的知识点——用本文的观点来看,这是不精致的高考题——然而,为了在这种题中得分,把大量时间花在支流、末流甚至是暗流上,实在得不偿失、吃力不讨好。把复习的重心集中于主干原理的掌握和核心素能的锻炼上,才是正道。教师关注的重点,应在于引导学生精致地学好主干原理、练好核心技能:一要全面;二要透彻;三要细致。
2.精析典例,以小见大
掌握原理,训练能力,必须根植于案例。因为高考地理题实际上就是在分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5]。在复习中,必须精选那些能够突出印证和反映地理原理,有利于考查和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案例,“精选最典型的区域进行深入解剖式复习,在透字上做文章”“对重点区域要进行小切口、精研究”[6]。这样的案例,除来自课本外,还应尽可能多地从历届高考题中选择,多做经典题。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以小见大,再将其迁移到其他区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围绕目标选择案例,从中抽取原理,渗透建模思想,继而变通案例的某些条件训练类比迁移能力。[7]简言之,从典型区域中来,到其他区域中去。
3.读懂“潜台词”,寻找“题眼”
高考地理题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的表达特色,需要审题者还原具体图景、深挖隐含信息,读懂潜台词,这与高考命题人编撰图文材料的思维过程恰恰相反。2014年高考天津卷就直接考查了这种应试能力。
例5:(2014年天津文综第14题第2问)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读出背后的信息,发掘隐性的资源,是审题的一大关键。例5就直接考查了这种能力,答案如表1所示。
表1 从图文资料发掘隐含信息
题目中说“工业历史悠久”,它的“潜台词”是“工业基础雄厚”。如果在教学中,注重这种能力的训练,可谓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虽然有点功利,但是事半功倍。
审题的精致还包括善于发现“题眼”。“题眼是试题的主要落点和解题的关键之处”[8]。例如,2015新课标Ⅱ卷第10题的题眼就是地图中的水电站,非常醒目。如果没有这道题,水电站就是冗余信息,所以水电站对解答这道题很关键。看出了这一点,就揣摩到命题人的意图了。
高考地理命题的精致,是“内外兼修”,用简洁、朴素、清新的图文,表达精微的原理、深刻的思想。当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鉴经典的高考题,感受到它的精致所在,就意味着读懂它、看穿它了。
[参 考 文 献]
[1] 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14-17.
[3] 刘振峰.2015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4-27.
[4] 王荣生.选题要实、新、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7(8):41-42.
[5] 戴建波.如何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J].地理教学,2012(16):30-32.
[6] 耿顺传,等.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卷比较分析[J].地理教育,2015(7):23-28.
[7] 艾义国.案例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例析[J].地理教学,2014(3):10-12.
[8] 李巧敏,江庆君.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J].中学数学研究,2008(7):30-33.
[责任编辑:陈学涛]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吴捷(1983-),男,甘肃兰州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5-0067-03
高考研究[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