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016-06-24 09:19:27韩静文
关键词:就业问题女大学生经济学

韩静文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韩静文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其中,由于整体市场环境严峻,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女性自身存在“自然附着成本”,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此,政府要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此促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经济学

自从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大量学子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其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相比男大学生更加凸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严峻

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尤其是最近就业市场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整体状况下,女性求职更加艰难。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其所招聘的职位提出性别限制[1]。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两难两低”:就业机会“难”,求职过程“难”,薪资待遇“低”,工作地位“低”。

1.就业机会难,是指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机会少于男大学生,难与理想持平。如表1所示,从2004年到2010年,女大学生在就业率上不同程度的低于男大学生,尤其在2006年相差18个百分点,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率也比男大学生低8.5%,这些数据是我国男女大学生就业差距的真实例证。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给女生的机会更少”,63%的被访女大学生承认她们在就业中遭遇过性别歧视[2],许多用人单位在招工要求往往明确规定“男士优先”或“须为男性”,这大大减少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求职过程难,是指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尊重礼遇,在劳动和约中往往被限制基本的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虽然《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妇女应得到基本的生育权,婚姻权等,虽然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颁布给予女性一些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即使女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通过面试之后,用人单位仍可能会强制她们签订一些诸如几年内不许结婚、生育的“附加条款”。同时,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时抬高女生的各项条件,比如形象,综合素质等都比男大学生要求要高,许多女大学生因为身高不足,长相平凡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3.薪资待遇低,是指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薪资待遇普遍低于同等条件的男大学生,难以与其能力对应。根据麦可斯研究院调查显示,2010年男大学生的平均签约月薪是2245元,而女大学生的平均签约月薪只有1884元,比男大学生少361元[3]。其实,女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低于男性,但是即使这样,用人单位也很难满足。

表1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得出的高校毕业生男女就业率统计表

资料来源:麦可斯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23页。

4.工作地位低,是指女大学生所求职的职位低,难以与男大学生平等。求到职位的女大学生大多集中在低端领域,而那些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女性所占比例少之又少。据有关调查显示,想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女生有24.5%,想成为公务员的女生有19.8%,这两个比例均与男生相近,但最终只有6.1%的女生进入了国家机关,5.2%的女生成为了公务员,而这两个比例都低于男生4%左右[4]。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女大学生进入相对优秀职位领域的艰难。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两难两低”的现状,我们从整体就业市场、企业和女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其原因,以为寻求解决之道奠定基础。

(一)整体就业市场严峻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环境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激增,从表2可知,从2001年开始,我国大学生人数持续急剧增长,到了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2001年的将近6倍。

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开创历史新高,将达到770万以上,这一个个真实而庞大的数字显示了如今我国大学生达到相当规模,数量连年攀升。大学本科女生所占比例,从2007年至2012年分别是:47.36%、48.15%、48.89%、49.68%、50.4%、51.03%[5],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比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女大学生供给量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2 2001~2010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与中国人口金字塔图》,大学生创业网studentboss.com.

但是,从需求来看,我国受消费不振、出口萎缩,政府政策的影响,GDP增速放缓,2015年为6.9%左右,创25年新低。这意味着,总体就业需求下降,国内就业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不断应用,农业、工业、科研及政府机构等行业部门纷纷进行结构性调整。许多用人单位人满为患,超编运行,企业公司减员增效,事业单位下岗分流,政府部门精简机构,总之需求萎缩,“僧多粥少”的局面成为了不可否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人才供给与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人才培养过剩,女大学生由之前“精英时代”的“卖方市场”转化为扩招之后大众教育时代的“买方市场”,比如英语、学前教育等专业中,女生的比例已经大大高于男生的比例,市场需求饱和,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虽然目前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但是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也为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提供了条件,使其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有着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这必将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

(二)企业对女大学生存在统计性歧视

统计性歧视是个人情况按其所属群体的平均情况而非个人特征而处理。雇主想当然的认为女大学生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低于男性,觉得女性承受能力差,独立性不强,意志力薄弱,能力低,这就对女大学生群体整体存在偏见,因此即使一些女大学生很优秀,劳动生产率更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更强,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确切的个人信息,产生统计性歧视,女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遭到歧视性对待。反过来,有些女大学生由于统计性歧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身定位不准,评价过低,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以至于使她们沉重的就业心理负担更重,原本持续发酵的就业压力更加巨大,进而积极进取的动力比较缺乏,提高自己劳动技能的欲望不强,劳动积极性不高,这会造成一些优秀的女性人才资源的浪费,从长远看,给用人单位的成长发展带来局限性,导致经济的无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女大学生存在着“自然附着成本”,且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女大学生自身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学术界称作“自然附着成本”,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女大学生生育期成本高。女大学生作为女性,必然会承担着自然赋予的神圣使命,即生育子女,繁衍后代,如果企业雇佣女大学生,那么她们一定会有生育期,会休产假,而在我国的《劳动法》当中第五十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女职工按规定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这一条规定是政府为了保障女性权益,完善就业政策而设定的,但是如果招收女性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企业要再次从劳动力市场上找人来接替其工作,这不可避免又会增加相应成本。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企业与政府政策博弈的过程中,企业会在实际招聘中有不招女性的倾向。

其二,女大学生的预期劳动生产率低。当女大学生组建家庭后,受传统思想和女性天生特质的影响,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面前,女大学生的砝码偏向了家庭,她们会承担相当大一部分的家务劳动,照顾丈夫、子女。女性既要在社会上像男性一样去奋斗,回到家里又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双重压力和角色冲突困扰着她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量是守恒的,女性花在家务劳动、相夫教子的时间多了,意味着放在工作上的精力会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之下,男大学生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自己的妻子做后盾,他们比女性更易于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不会受到一些来自家庭的羁绊。

其三,基于女大学生的生理特征,体力精力普遍不如男生,她们对工作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像传统意义的带有男性色彩的工作,如石油、地质、机械动力类等,对人的体力精力要求较高,而女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从事野外、工厂、低温、高空工作,否则会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这就使她们失去了这类工作机会。同时,女大学生一般不便于出差。由于女性家庭观念相对男性更重,将家庭、孩子放在突出位置,如果一些工作有出差的需要,女性不能很好胜任,相比之下男性则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出差工作。

“自然附着成本”的存在和企业对当前成本节约的偏好使得企业雇佣女大学生的机会成本相比男大学生较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然会做出不雇佣或少雇佣女大学生的选择。

2.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忽视实践。很多女大学生具有职业偏好,盲目追求高职高薪,追求去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对现实状况缺乏合理的认知。包括部分女大学生在内的“蚁族”过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高不成低不就,是这种群体的真实写照。同时,虽然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比男生优异,但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最终只会纸上谈兵。而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女大学生普遍欠缺的。

三、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立足于女大学生艰难的就业现状和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笔者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一)政府要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了有效解决当下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作为市场的调节者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府要针对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高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比如国家对雇佣女大学生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进行相关补贴,减少企业雇佣女大学生的成本,应该将女性的生育成本社会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不让企业独自买单。同时大力发展家政行业,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女性能将尽可能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第二,政府要完善就业惩罚机制,使企业的歧视成本大于非歧视成本。目前在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侵害妇女平等就业权的处罚是这样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直接给予行政处分。”这种处罚方式不够具体,偏原则性且比较轻微,企业自然会无所顾忌的歧视女性。因此,要完善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得企业的歧视女性成本大于非歧视成本,企业既然是“理性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当其非歧视成本相比歧视成本较低时,自然会减少对女大学生的歧视。第三,政府要完善就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女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机制,降低供需双方的信息成本。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无法确切获得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因此常用群体信息来代替个体信息,造成对女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这不仅对女大学生不公平,而且会导致经济的无效率。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搜索成本较高。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为双方提供真实的求职信息。

(二)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企业为首的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按才能授位。要摒弃对女大学生的统计性歧视,消除社会偏见,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在亲和力、语言能力,做事情的细致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于男大学生的优势,很多女大学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完全有能力为企业创造利益和财富,企业不应当由于“身心不悦”等原因就对女大学生存在歧视性偏好,而要根据才能授予职位,否则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企业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因为它处在社会之中,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女性的生育行为自然而伟大,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发展;女性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也意义重大,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国家的和谐安宁。女大学生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遭受性别歧视,不能合理就业。企业应该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女大学生,在国家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的基础上为女大学生支付一定的福利。

(三)女大学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女大学生应该注意练内功,秉正气。具体说来,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对职业的偏好,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多次就业”的观念。女大学生不应该把眼光局限于国企等条件好,待遇优的单位,不应该再固执于自己心中的“铁饭碗”,而要明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女大学生要放眼世界,敢闯敢拼,可以将眼光投向民企,中小企业,基层等领域,在那里同样可以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女大学生要客观评价自己的综合素质,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客观的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求职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同时在校女大学生不应只关注考试内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平时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第三,女大学生要注意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心态,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悲观,而是奋勇向前,愈挫愈勇,消除退缩心理,不因就业形势严峻而加重就业心理负担。同时,女大学生尤为要注意调试好自身的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品质,在认清现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能力,如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竞争合作的能力等,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拒绝雇佣女大学生的可能性将会减少。

参考文献:

[1] 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媒体呼吁破除性别歧视[EB/OL]. [2010-03-20].

http.//www.chinanews.com.

[2] 温静.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1).

[3] 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率比男生低8.5%[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4] 孙晋.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与就业难的政策环境研究[EB/OL].http://career.eol.cn.

[5] 大学女生比例持续上升,专家称与应试教育有关[EB/OL].

http://edu.qq.com/a/20131018/005286.htm.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责任编辑:朱子]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HANJing-wen

(CollegeofMarxism,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scale, the college student quantity goes up year after year,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becomes an unavoidable social problem. In particular,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to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vere due to the market harshness, sexual discrimination and other factors. Based on abov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and create a goo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s should change idea of choosing and employing persons and assum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ely, and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lso evaluate themselves objectively and set up the correct employment attitude, to promote the solution of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简介:韩静文(1991-),女,山西太原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6)02-0066-05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女大学生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47:31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17:46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4:20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7:50:15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44:34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3:01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2:07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