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宇,石 扬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
农民文化资本的困境和培育对策
周宇,石扬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在农村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传统的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也对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育农民的文化资本突显必要且意义重大。切实有效地培育和提高农民的文化资本,要从能力式文化、商品式文化和体制式文化等文化资本的要素去寻找答案。
关键词:农民;能力式文化;商品式文化;体制式文化;文化资本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造就了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农民困苦的真实写照。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主题以来 ,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三农”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①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加入了流动大军,他们努力工作改善了经济状况,加深了对城市的认识,丰富了城市体验。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更多的农民始终处在边缘地位,他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挣扎于传统性和现代性的选择中,最终可能在竞争中“回流”,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其思维层次和认知水平,需要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资本的渊源及界定
资本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学术思想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范畴,他将纯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扩大到了社会和文化领域,把“资本”分为三种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后来又补充了符号资本。与马克思一样,布迪厄没有否认经济条件在决定人们的社会位置中的客观作用,所以,在资本的诸类型中,布迪厄认为最为基本的是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是同基本的生存条件相联系的资本,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关键因素,但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也是区分阶级的一个标志,是仅次于经济资本的第二个重要的资本。
布迪厄②认为文化资本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这笔财产的庇护。这三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能力式文化、商品式文化和体制式文化。任何行为者实际拥有的文化资本存量,就是这三种状态文化资本的总和。不同行为者主体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为总量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为内在结构的差异,即各自所拥有的三种文化资本状态在比例结构上的差异。
具体到农民的“文化资本”,本文将其概括为农民的能力式文化、农民拥有的文化产品以及农民所具备的体制式文化。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文化资本因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且通过对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渗透作用,间接甚至是直接的影响某一群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③。因而,农民文化资本的增加对于其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其他种类资本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整体的发展。
二、当前农民文化资本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当前农民的“文化资本”。
第一,农民能力式文化资本不足。能力式文化资本是指行为者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文化能力,如教育、修养、技能、知识与品位等,这是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与实践才能累积起来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或宗族的形式聚集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孙立平曾总结过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连接的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自我主义”;公私、群己的相对性;特殊主义伦理;人治社会;长老统治。长期生活于这种社会关系下的传统农民,往往会纪律意识薄弱,忽视法律等制度的存在;人际关系网络更集中于亲属、老乡,办事总是想找关系;公平平等意识较差。这些心理特点正是其“修养”和“文化”的表现。在布迪厄提到的三种能力式文化(修养、文化和教育)中另一种形式是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学校正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习得”,而家庭中的习得,主要是从先代的言行举止中进行对自己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积淀,附着在传统农民身上的这种积淀往往又同上面提到的农民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和修养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同于传统农民,迁移到城市居住的新市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城市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关系松散的生人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他们不得不摒弃掉一部分原有的乡土“习得”,接受城市的新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中年和青年农民工,他们的务农经验不是太丰富,乡土情结不是很深厚,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意识,向往和追求城市生活,容易通过周围的朋友、工作环境等获取新的“习得”。
表1 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构成④ (%)
第二,农民商品式文化资本匮乏。商品式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主体所拥有的文化产品。主体所拥有的文化产品,如书籍、古董、绘画等物质财富越多,其拥有的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也就越多。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出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1 577.74元增加到2013年的8 895.9元⑤,可见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从1995年到2013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构成中,投资于商品式文化资本的部分很少,甚至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他们在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生活消费所占比例也相应地提高了,农村用于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更是增长迅速,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农民只能缩减文教娱乐的开支来满足这些方面的必需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报告⑥,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 395万人,比2013年增加501万人。其中,31.3%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22.3%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11.4%的农民工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3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小时,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可见,虽然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闲暇时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进行文教方面的活动。
第三,体制式文化资本缺乏。目前,体制式文化在我国最典型的体现是学历和各种证书,这些既是自身文化积累的结果,也是依据制度安排进行文化实践的结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农民的体制式文化资本是非常欠缺的。
表2 2010年全国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⑦ (人)
根据表2,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出2010年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我们暂且把相应的教育年限规定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6年,高中文化程度12年,初中文化程度9年,小学文化程度6年,文盲受教育年限为0。根据这一假设,计算结果⑧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8年,也就是说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的人均学历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水平。上一辈的农民受到历史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错过了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机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他们坚定地认为好好读书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激增,但就业率却很不理想,2013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⑨,这让他们的最后一丝希望都破灭了,尤其是在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农村大学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都助长了“读书无用论”观念在农村中的蔓延,不利于农村青少年提升自己的学历。
三、培育农民文化资本的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面对农民文化资本的现状,提出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民文化资本的对策显得迫切且极具现实意义。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近年来党的工作方针政策,提出以下对策。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量农民的温饱问题还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谈农民的文化资本是件很奢侈的事,但是各种资本之间相互转换所产生的效益又让我们不得不谈及增加农民的文化资本,因而我们必须要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为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为整个国家的建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表现在对国家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贡献和对国家建设的土地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然而“让农民增收”“以城带乡”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农民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而城乡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各级政府、组织以及更重要的农村建设队伍的共同努力,转化成我们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同时,进城务工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待遇水平也应成为题中之意。只有在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基本生存问题完全解决以后,他们才有可能将资金投资于文化资本,才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也就是说,只有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才有更大的可能性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
2.落实科教兴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正如上面分析的,中国的传统农村社会造就了今天农民的性情,这种性情千百年来深深地刻在了农民的骨髓里,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而要彻底消除这种性情产生的影响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薄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正在侵蚀着农民的思想,而农民自身的文化分辨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农村的基层工作者,在现阶段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谈农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农村的文化建设方面走过场,敷衍了事。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尤其在实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群体的优势,让其兼任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也可以从农村内部选出文化骨干,他们的优势在于来自农民内部群体,更加了解农民的想法和真实需求。对于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品位与修养,增加农民的知识,这依赖于农村基层工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考察,以及农民内部积极分子的直接反映,还有基层工作者对此做出及时的回应。
除了知识、修养和品位之外,农民的能力式文化资本还包括技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把科教兴农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的各项实用技能。在了解了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开办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下乡进村为农民讲解相应的知识,并且开展一些实用技能的培训。
3.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
目前,在农民对商品式文化资本投入还很少的情况下,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就显得很重要,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文化资本的重要保障。很多学者的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将文化建设任务当成“软”任务,并没有认真地去执行和落实,导致农村现有的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很低,缺乏必要的维护,很多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长期闲置。因此,政府不能只是盲目地进行资金的投入,要在了解农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已有基础文化设施的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组织和服务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要让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地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通过绩效考核进行督促。
4.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首先,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普遍的辍学、师资力量缺乏、硬件条件落后等情况,使得农村的学生无法真正地享受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每一笔投入都能被合理有效地使用;而且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可以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方向,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为为农业和农村的建设服务的教育。
其次,创造条件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想要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但是他们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远无法与城市青年相竞争,而且大部分农村青年缺乏谋生的技能,因而在农村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产业技术水平,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的文化知识后可以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术,以保证他们能够在城市中生存。在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极为重要。对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有利于提高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高附加值效益农业,而且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地改善农民的生活。
注释:
①参见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②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③赵芳,黄润龙.文化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法制与社会,2008,(13):192.
④此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制成.
⑤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⑥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⑦此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制成.
⑧计算方法参见:刘巍.“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J].北京统计,2003,(6):19.
⑨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
[2]孙奎立,刘庚常.文化资本:农民社会分化障碍研究的新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0,(9):71-74.
[3]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103-107.
[4]李汉宗.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56-60.
[5]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35-39.
[6]孔祥智,何安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9):72-76.
[7]张东华,郑威.我国农民文化素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5):113-116.
责任编校:陈强,王彩红
An Analysis on the Dilemmas and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Farmers’ Cultural Capital
ZHOU Yu,SHI Yang
(Jiangsu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China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Our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pays most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 with the rural economy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it has been very difficult for this mode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Meanwhil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has made more and higher demands on farmers who are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people to the modern one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farmers’ cultural capital.Then effectively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cultural capital ,we should seek solutions from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capital,which are respectively the ability-form culture, the commodity-form culture and the institution-form culture.
Key words:farmer;the ability-form culture;the commodity-form culture;the institution-form culture;cultural capital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周宇,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16)01-0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