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2016-06-17 07:47:11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董姝妍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统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董姝妍(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董姝妍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稳步、有效进行,对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联合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多层次、多元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模式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在措施上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校内校外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对此,高校要注重实验室、校外实习及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进一步推进学校与企业的联动,创建高校—企业、人才—项目合作平台,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创新型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可见,高校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校企资源,完善合作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开放性的实践教育基地,这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实践基地建设目标

(一)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三结合、四提升”为原则建设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即“将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考核与企业的过程测评相结合,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特色

高校要新建创新创业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以创新为手段推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面向多学科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多功能体系,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需求。

(三)基地建设要结合校企资源优势

高校和企业应加强优势学科与产业间的紧密联系,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实验平台建设等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创新创业培训团队,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基地建设内容

(一)完善实践课程设置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高校要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探究企业的经营需求,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于相关的课程,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入实践基地,教师与企业共同担当教学指导,布置项目,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设计方案。学校要结合市场与企业的要求,对相关的理论课程进行学时调整,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要与企业密切交流,将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双向对流。一方面,学校要将课堂延伸到企业,通过企业的职业培训,使学生形成职业意识与身份转换;另一方面,学校要将企业的优势资源引入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授课、办讲座,使学生在实践基地身临其境,提升其对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全方位认识。

(二)创新实践教学

1.筹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室,进一步增加实践学生数量,拓宽实践范围。高校可利用实训室与企业进行合作,结合企业实际在实训室进行具体的产品研发、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案、品牌推广等,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参与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制定完善的参赛、实践、实训和实习系统,规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将实践融于创新创业竞赛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实践中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思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与企业协调沟通,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公司锻炼学习。在实习阶段,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的实习场地,企业根据校企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校外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训。同时,企业可以全方位地考察人才的素质,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给予客观、公正的测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提供参考。

(三)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

高校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师可与企业职业能力培训师在多元化领域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将课堂教学与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有机结合,以“高、精、尖”的标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1]。

四、实践基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应根据行业发展与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训练为起点,提升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职业能力相融合,建设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应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构建“三、三、六”课程体系,见图1。

1.挖掘“三、三、六”的内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建立基础实践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对应这三大实践教学中心与基地,高校依托六大教学平台,将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循序渐进,有目标、有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图1 实践课程体系与多维实践教学平台(以高校与娃哈哈公司的合作为例)

2.在通识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上构建学科群,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偏好。通过建立课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在三大教学平台上,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开展商务营销策略、市场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竞赛,鼓励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基地平台开展项目的开发与拓展[2]。

3.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环节的课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与企业实习基地的优势,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从平台实训、创新创业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向参与企业产品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品牌推广、销售实践的方向转变。

(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化课程改革

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各种层次的师生交流丰富了教学课堂。

1.改革教学模式。高校要以实践任务、企业目标为线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将“课、证、赛、岗”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应知、应会”融为一体,建立“双证融通”、“以赛促学”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2.运用国际化教学方法。高校可采用“项目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将头脑风暴、企业创立流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于教学中,构建心、手、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获得职业资格为具体目标,以科创竞赛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室教学固有模式,把课堂搬进实训室和企业实践平台,让师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开展教与学,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创建高效、新型的网络实践教学模式。高校要将网络技术充分融入实践课程教学,建立丰富实用的实践教学课程网页。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指导、习题集、案例集、实训实习项目库、教学活动等资料要全部上网,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校内外共享。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互动与交流。

(三)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高校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实践教材建设为手段,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现社会适用性为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要结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学制时间、学生数量,与公司合编教材(讲义),拟定教学方案并进行具体实施。高校、企业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纳入高校的教学平台中加以优化利用[3]。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更关注经济发展前沿与企业的需求,总结行业、学科研究成果,将企业先进的思想与成果引入教材、带入课堂,扩展实践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与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积累教学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争取与企业合作出版2~3部创新创业实践教材、1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指导书;力争在营销渠道管理、营销策划、品牌管理、品牌营销、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中打造出精品,参评省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四)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和标准,创建多维考核平台

教学、考核、评价要三位一体,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首先,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改革要确立三个转变,即从某特定项技能考核向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从单一的考核方式向多元考核方式和途径转变,从一张试卷定终身向过程评价转变。要建立以项目实训、平台模拟、科创竞赛、基地实训、企业岗位测评覆盖整合的综合性考核体系,全面、客观、系统地衡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其次,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测评中心,对学生的实践行为与能力及创新效果进行测评,引入心理学、行为学等方法,客观分析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水平[4]。

(五)建设创新创业工作室与创新创业训练室

对于获批的创新创业项目及正在孵化的科创项目,基地要投入建设资金,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对于具有国家前沿性与战略性的创新项目,学校要提供一对一的项目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引进商业模拟实训软件,如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仿真平台,让学生模拟商业运作。

五、实践基地的组织管理与保障体系

校企双方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建课堂、共建创新创业竞赛的“五共建”框架下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构建组织管理体系,见图2。

图2 实践基地组织管理体系框架图

实践基地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合作管理。为了保证实践基地工作的顺利进行,校企应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教务处领导、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审核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监督和检查实践教育基地的工作,并确定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机构。实践教育基地主任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其下属有三个副主任,其中一个副主任要由高校教师担任。实践教育基地要设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实习基地、营销项目开发和竞赛指导团队、实践教学团队以及基地职能部门等。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等,经管实验中心对接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营销项目开发指导团队负责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对学生进行企业现场和校内实验室的授课,相关职能部门为基地人员管理、队伍建设、运营经费管理等工作提供保障。

六、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创新特色。新形势下,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实践基地,其重点在于共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要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多层次、多元化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晓冬.转型期高等教育理念重构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2015(4):13-16.

[2]何根海,谭甲文.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6-48.

[3]许晓冬,崔艳娟,程晓谟.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消费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62-165.

[4]庞永师,王满四,郭成.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来自广州大学的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7):485-490.

[责任编辑:高巍]

DOI编码:10.13782/j.cnki. 2095-106X.2016.02.01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XU Xiao-dong, SUN Xiao-cheng, LI Xiu-lan, DONG Shu-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is the platform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ensure practical teaching be effective and steady that universities buil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together with enterprises. It’s also important for CEEUSRO training. The joint ventur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optimiz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omotes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Enhanc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goal for the constructing of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in multicultural and diversified way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education base;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6)02-0072-04

[收稿日期]2016-05-07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多层多元开放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ZK2015006);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大连工业大学-娃哈哈集团辽宁分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大连工业大学教改项目“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2015年大连工业大学社科联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许晓冬(1978-),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史、区域经济;孙晓程(1972-),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学;李秀兰(196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工商管理;董姝妍(1978-),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6:43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20:29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