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对我国处于探索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借鉴德国先进的教学经验,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期望探索的结果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生产与运作管理 能力本位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模式的借鉴
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尤其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工商界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都是由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归纳总结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其培养的人才目标的设定是分不开的。他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将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工作岗位对关键技能的需求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设立立体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才能目标,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目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许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都没有标准的教材,他们常常是依据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而进行教案的设计。他们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项目课程体系,选择真实的案例或完整的项目来达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内容遵循获取职业行动的认知规律,按实践活动的需要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职业活动进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专门化实践的培养。
3.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思考、模仿、操作,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以及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强调自主探索和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以真实和模拟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大多数的德国应用性科技大学都根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真实的职业情境主要是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学生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模拟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模仿企业而建立的实训室。
5.以综合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德国应用性科技大学大都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方法也非常多样,既有结果评价,也有过程评价;既有自评,也有他评。学生既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增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又叫《运营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企业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强烈,希望他们除了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领导、组织、激励等工作方法才能,来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目前,传统教学下《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目标仅仅限于对生产运作专业理论知识性的获得,技能性目标和其他社会性目标却十分欠缺。
2.教学内容忽略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生产相关的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运作的战略、企业选址与系统布局、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等。这些内容虽然非常系统,但却与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相脱节。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知每一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岗位在做相应的事,也不知这些岗位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
3.教学环境局限在校园理论教学课堂。虽然大多数应用性本科高校也开展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模拟实训,但大部分的时间都还是在校园的课堂里进行理论性教学,并且是在期末或期中的某个时间段进行实训,并不及时。同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生产了解觉得非常陌生。
4.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目前,生产与运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进行知识的传授,其实验操作课程中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性、主动性。由此,因这种方式而伴随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枯燥,加之内容的难度,学生就很难产生兴趣去主动地去学习,并且很难地将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运用。
5.教学评价与考核滞后。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采用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而这种方式是属于一种结果性的考核,并倾向于理论知识性的考核,具有片面性和短暂性,并不能综合考量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核心,是否能够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于实践中。
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借鉴德国的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就这门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方法上做相应的改革探索。
1.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运用相对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在生产与运作的教学目标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围绕知识点,设置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分别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目标、社会技能目标、方法技能目标。
2.与岗位职能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例如,企业选址与布局教学部分有对应的店铺选址开发主管的岗位,生产计划教学部分有相对应的生产计划主管的岗位,质量管理教学部分有相对应的质检员岗位等等。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上就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并强调实际岗位工作所需的关键技能的掌握。
3.以学生为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导,行为为导向的模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职业活动过程,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
4.及时的综合考评。考评的方式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经历的整个过程。同时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为组织者、协调者,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与学生所调查的企业负责人进行协调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做到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李好好, 卡尔·维尔海姆.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 Fa c hhoc hshule ) 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32- 36.
[2]姜大源. 德国高等学校情况介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0): 56-58.
[3]南保康. 本科层次《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踐教学探索[J]. 经营管理者, 2009(20): 12-15.
作者简介:李丹,(1986-)女,汉族,重庆大足人,硕士,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