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英语作为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也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改变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能力本位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以建构学生能力为中心,适合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有益于改善英语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视数量上的增长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阶段。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关注的重中之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相当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低,英语基础也相对薄弱。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能满足自己的职业需求,更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于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符合国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值得我们去不断探讨、应用和发展。
1 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的核心就是从职业需求出发,设立能力目标。二战期间为了使技术工人尽快掌握枪炮的制造技术,美国推行了“能力本位教育”也就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为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二战结束后此种教育理念消沉了一段时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学生以往接受的重视理论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和社会职业需要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这时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才又开始在职教的舞台上繁荣起来。
能力本位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以满足职业需求为教育的主线。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过去的几年间,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开始意识到本身的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强调职业需求,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能力”的含义是指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保证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这种含义的理解在职业教育早期的发展中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当时社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所需求人才的水平有了提高。过去那种只掌握自己专业对口职业所需技能的单纯技术性人才已越来越多的被高素质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所取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从单纯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到越来越看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又可以被理解成拥有表达、设计、实验等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多的是包含一种个性心理的特征,即顺利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任务的个体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简单的说,学生在掌握某种能力之前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技能的不断锻炼达到最终能力的形成。而反过来能力形成之后又会对后来的技能实践提供更好的帮助。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过去的职业教育中由于大家对于能力本位中“能力”的理解比较狭隘,教学中老师过度强调职业技能,从而使得一些专业的设置过于细致,导致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范围狭窄,影响日后的职业发展。
能力本位的内涵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同时考虑社会职业需求,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具备自己完成各种社会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且能够自我不断提升。
2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低下,且整体水平不高,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生源相较来说比较多样化,包括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而这三类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有可以独立组织对话的学生,也有连最基础的英语单词都不会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老师的教学难度加大。同时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自信心不足。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陷入了不敢说,不想说的恶性模式中。即便是愿意学习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只需要按照书本所讲知识,单纯的记忆单词、语法和句型就可以,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很少侧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鉴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老师更倾向于按部就班的讲解单词、课文,老师是上课的主体,与学生的互动较少,着重学生的单词、语法和句型的掌握。这种传统的模式与当今的社会职业需求不相匹配。另外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相较于其他专业课老师,缺乏相关的职业体验和实践经验。长久以来,英语在实际教学中一直按照一门理论性科目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他专业都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作为公共课的英语,却还是沿着老路子继续前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明显。老师也被认为只要按照书本,把里面的单词用法、语法知识和句型应用给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就算完成任务。老师们很少给学生传授现实中一些英语表达的适用性,也很少提及英语口语表达的一些趋势和变化。同样英语老师也很少走出去在国外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生活中的英语表达,或者了解一些欧美国家习俗上的一些改变。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疑是没有帮助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着版本过多,教材内容不灵活,课文生词太多等问题。大约只有8%的高职院校会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自主编写教材。而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上偏难。学生们需要记忆的单词、句型过多,同时文章的内容过长且缺乏趣味性,这些原因都加剧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抵触。
从学校的管理角度来说,随着高考英语考试制度的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开始降低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对英语教学的重视更是日趋下降。英语教学的课时量被压缩,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减少,从而降低了老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功能。
总之,从诸多方面来看高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改变教学模式这个根本出发。
3 高职英语教学如何与能力本位教育相结合
首先,应该从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这一根本因素入手,“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其教学行为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而教学理念是内化于教师认知系统,决定教师职业成就的一套隐性的教学活动指南。教师对英语课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等各个教学因素的认识和采取的教学手段都受到教学理念的制约”(常淑丽等,2010)。从能力本位的角度来说就是老师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服务性,使英语教学更好的为专业服务。当然这样也就给了老师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且不断的更新所学知识,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同时老师还应该具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改变过去老师是课堂中心的做法,切实的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实践。从过去的“授之以鱼”的模式转化为“授之以渔”的模式中来。
另外,英语老师也要走进企业,了解各专业人才对于英语水平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手段。这一点和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老师也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了解欧美国家基本的文化、习俗,同时关注这些国家的口语表达的流行趋势,这样不仅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更加贴近职业需求。这一点和能力本位教育中对于“能力”的理解是相一致的,都强调不断变化适应社会需求。
再一方面学校也要多多开发适应学生需求的教材,使教材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不同,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功能,更好的为专业服务。这与能力本位教育服务于社会职业需求的导向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营造更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
4 结论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本位教育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与职业教育的契合。它强调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对人潜能的激发,强调个性发展与培养的社会过程,它重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性。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获取、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贺雄飞,1996)。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局限于知识型人才,而应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人才。教育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人的本质的一种延伸,主要体现在教育对个体的个性规定性尤其是创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其它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能力本位的理念是在个体的人格本质的规定下,在教育中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的体现。(黄日强等,1999)。能力本位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符合高职办学的理念。在实践的教学中,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要深入理解能力本位的内涵,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使得高职的英语教学能够符合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淑丽,罗忠明.从职业自主视角看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J].职业与教育,2010(9),63-64.
[2]贺雄飞,等.世界艺术教育大观[M].北京:远方出版社,1996:39.
[3]黄日强,周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育研究,1999(2):37-41.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