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突出了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价值,强调了学生在学习的主体性,个体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得到尊重。同时,新课标注重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成为阅读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目标。实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阅读的成果内化为个体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
(一)高考的压力
当前,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身陷题海,节假日一般被剥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少,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同时,语文教学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记忆与做题成为提高成绩的不二法门,对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基本被应试教育所抛弃。即使是语文阅读课,被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和阅读题所占据,成系统的阅读活动被严重挤压。
(二)新媒体的冲击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迅捷而多样,网络阅读终端丰富而普及。高中学生课余时间大多数喜欢通过网络信息终端进行阅读、游戏和社交。网络信息虽然十分丰富,但也非常杂乱,充斥着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极富蛊惑力的信息,价值体系还未成形、辨识能力还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极易沉溺其中,其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不良影响。这使高中学生的读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三)教师指导不足
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充满着矛盾心态,教师希望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阅读是一种慢功夫,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见成效。但是教师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注重阅读训练这种提升成绩的速成方法,虽然也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倡导学生自主阅读,但无暇给予指导。久而久之,在“训练营”式的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没有增强阅读的兴趣,反而对阅读产生了排斥和抵触的心理。
二、培养阅读兴趣的路径
(一)目的性引导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考考察方式与考察目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要求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富有中国语文特色的语文素养,而这种素养是与阅读功底和积累是紧密相联的。在应试教育压力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教师要以高考为目的,引导学生回归到通过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正途上来。
(二)情景激发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看到”“知道”的能力,而更是一种参与的能力,只有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之中,才能引起阅读者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反观,产生思想碰撞或契合。参与,是一种能力,也是兴趣的起点。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注重阅读的深入,在深度认同与思想交流中,产生审美愉悦。如在《前方》的阅读教学中,首先简要交代文章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营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之中,如“前方”二字要表达什么?在你眼里,“家”是什么?等等。通过营造情景,逐步引导,使学生逐渐深入地领略文字之美、意蕴之美,感受思想升华之愉悦。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中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并利用这种主体意识,在阅读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给予他们阅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兴趣培养中的作用。学生受到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的影响,阅读兴趣高低、兴趣点所在都不一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阅读指导,制定相应的阅读目标,赋予相应的阅读任务,使每个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都能达成目标,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由、开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允许学生对书籍、文章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对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给予褒奖。创造阅读平台,通过组建读书小组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主题阅读、兴趣交流等活动,以班报、黑板报、多媒体班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阅读交流空间。
新课标对培养高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实中,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是体制性的,也是多方面的。对此,要勇于打破窠臼,从高考的视角进行目的性的引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情景激发兴趣,并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深化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