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风玉
摘 要 学生学好数学需要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生活相结合,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培养 学习数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63-01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其它自然科学的工具,只有掌握好数学,才有可能成为其它科学领域的有用之才。同时,数学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数学又很抽象,这往往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把抽象变形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在导入时设置悬念
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例如,在教学“分式方程的应用”时首先引入一工程问题:某一工程在招标时收到街道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每工作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6万元,付乙工程队1.2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可有三种施工方案:(1)甲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刚好如期完工;(2)乙队单独完成此工程要比规定工期多5天;(3)若甲、乙两队合作4天,剩下的工程由乙队做也正好如期完工。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节省工程款,为什么?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有说方案(2)的,有说方案(3)的,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后面的分式方程应用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在每节的教学中,都应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生活中与本节知识有关的事例,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似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利用尺子测量旗杆的高,如何测呢?问题一出,学生们表现特别有兴趣,特别积极。我以小组为单位,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并说明理论依据。大家积极发言,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举手起来回答问题。然后,我让同学们根据想出的办法实际操作测量,学生们情绪特别高涨。这样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感到数学并不抽象,就在身边,学生会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
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枯燥。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要举一反三,探索出解题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课上的认真听讲,课下的复习巩固,查漏补缺,自习课不懂就问,讨论研究,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等于给了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会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迈向成功之门,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保持。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数学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投影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变为形象。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用多媒体展示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树叶、对称的蝴蝶等,让图形的一部分动起来与另一部分重合,这样学生能形象、生动的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性,从而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全方位的刺激,更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对本节的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堂不应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授课式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双边互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课堂上通过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建立表象。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争辩,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应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画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通过测量结果的对比归纳出三角形三边关系。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激烈讨论、争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