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摘 要 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情感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126-02
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不应该离开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爱的教育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历来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充分说明教师的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换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心境。一方面教师不能将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以避免负面感染;另一方面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既不能因一个学生的问题而生气,迁怒全班,正如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好教师。”
二、挖掘文中情感换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是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丰富的审美情趣。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入钻研文本,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的。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也就随之产生了。可以想像,学生心灵的琴弦一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此时,教者不用繁琐的分析与讲解,就能引领学生感知领悟了。
三、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主动、认真和顽强的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真正是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但是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桂林山水甲天下”,山之“奇”,水之“清”,想必没有到过桂林的人,是很难体会的。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到影像中的桂林去看一看,游一游,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相信这一看、一游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说,激发学习的情感,让儿童从小乐学、爱学、善学,对发展儿童的良好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活动永远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思想性特征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古人云:“文以载道。”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寄予抒发情感的课文,含着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如其情感蕴寓爱国之情、战友之情、热爱美好事物之情……这些都是人类的高尚情感,是作者被生活激发起炙热的感情的产物。引导学生透过其感性的形象,体验到其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净化其情感,陶冶、塑造美好的人格和心灵。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令他们自发地接受这种教育,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相融合。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重在一个“情”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成为受感染者。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形象上,让人物在书本上活起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丰满起来,就像曾经和他们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情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交流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内容。所以,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既要努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习惯,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因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