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深入地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程设置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04-02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时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容易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一、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上课时,教师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让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资料补充,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进行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活动课设置的目的
设计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学会学习历史、学会主动学习,不能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在设计历史活动课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做到人人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全体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自主性原则:历史活动课的设计要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顾名思义是以活动为主,要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以活动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课必须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放性原则:在活动课设计时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实现课程活动和空间时间的开放,尽量使学生有选择活动具体内容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关注历史变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同样也应该遵循此规律,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发展。“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好历史课首先得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走,注意教师讲课的重点,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和学是矛盾统一体,新课改更强调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这种互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动作交替,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统一、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能力与素质的跃升。
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课改实践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正日益推广。这三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它以问题为中心,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师指导、生生合作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理智能力的发展、情感体验的深化、知识的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
六、设置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设置是活动课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活动成果的形成。活动课的评价机制可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在活动课中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活动课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当然,老师的评价也必不可少,学生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他尊敬的人对他的肯定。
七、要“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