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颖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要注意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探究精神;探究空间;探究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37-0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重知识、重传授、重结果,而探究性学习则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涉及到学生的多方面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意识、审美教养、语言文字表达等不一而足,所以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呢?
一、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本身是有探究欲望的,他们的思维有以下特点:思维新颖独特,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善于提出问题;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敢于大胆想象,善于以需要为他们的思维定向。因此,在主体学习中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思维的固有特点。
1.学生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质疑问难,尝到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精神。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驱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发现力、思维力和批判力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训练的切入口。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会得到鼓励。相反,我们的课堂,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习惯于按课前写好的教案机械地组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观念、新创见,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质疑,都可能视其为谬误。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敢说,更不愿说,在这样的压制下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只有让学生在创造性的班集体和宽容理解创新的气氛和环境中,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激发和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在进行《苏武牧羊》的教学时,学生读到“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时就会问:“这‘难中难是指什么呢?”“苏武面临什么样的威胁呢?”然后进一步联想探究:苏武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的感觉并不迟钝,渴了只能吃冰雪,饿了只能吞毛毡,这一切让我们无法想象,他能坚持19年,怎能不令我们感叹?怎能不令我们心酸?这种精神简直无法用文字来形容,苏武是何等的爱国……由此,同学们自然就会对苏武产生一种敬:这种敬是敬重他不辱使命的为人,崇敬他顽强不屈的气节,敬佩他忠贞爱国的品质。
2.学生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让他们质疑问难,参与学习的定向,掌握探究学习主动权。通过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和教师一起梳理、解决问题,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学习目标,让学自己掌握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分析和归纳的本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她们不可能有光明和快乐,文中为什么这样描述?”有的同学说:“小女孩向往与奶奶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回答:“这是因为那天是平安夜,小女孩渴望得到光明,得到快乐,幻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幻想越幸福,反过来说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越悲惨。”最后,教师结合同学们的观点和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把探究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学生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需要为他们的思维定向。质疑问难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介入课堂的小结,延伸探究的空间。如学完《麻雀》一课,教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最后一句写道,“我急忙换回我的猎狗,带它走开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我怕猎狗把小麻雀吃了”,“我同情小麻雀”,“我不忍心看老麻雀与猎狗搏斗”,“我被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勇敢保护小麻雀的行为感动了”,等等。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并做课堂小结,为学生延伸了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学科语言的优势,营造学生的探究空间
1.运用语言和思维的一致性,训练学生的推理性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琥珀》一课是科学家依据发掘的化石进行推测写成的,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进行再造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提供的资料作逆向思维的习作训练。
2.运用语言文字的形象性,训练学生的想象性思维。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想象能力是重要的创造力,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而想象必须依托形象,语文学科注重形象的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长处。课堂教学中,教师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诵,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美景,《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中散发着的淳朴的乡土气息,《鸟的天堂》里鸟儿们悦耳的欢鸣;《凡卡》可以安排“信寄出去以后”的想象续写。
3.运用语言文字的模糊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打破学生认为必须常规进行、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提出具有多向性的新见解、新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不是数学一类的线性学科。它所创造的形象,它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它所应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古诗文的精练和含蓄等,都是语言呈现出的模糊的朦胧美。这些语言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文字的模糊性,进行探究学习。
4.努力抓好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探究能力。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在学生主体学习时,要组织好语言文字的变式训练。我们应当激励学生去发现课文语言的特点、妙处,并创造性地进行新的语言组合。传统的语言训练大多是封闭的,例如规定遍数的生字抄写;也有半封闭的,例如选择近义词填空;还有开放的,例如作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是成功创造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语言学习的变式训练开始,依据课文,抓好发散与集中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样是生字词,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去作业;同一个词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词语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变式训练。这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利。
三、发挥学生评价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1.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
2.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可以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刻注意捕捉学生学习的探究点,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和学科语言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营造学生的探究空间,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参考文献:
[1]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2005.
[2]王字海.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武振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潘涌.论语文探究性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05.
[5]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杜云仙.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小教研究,2004.
[7]杨英虎.学习方式变革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04.
[8]任辉.语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浅析[J].语文教学研究,2005.
[9]王小明.语文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廖哲勋.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