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芳
【摘 要】目前的课堂看似热闹但无实效,基本上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很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现在“先学后教”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呢?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留给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敢于提问;学会提问;有价值的提问
从教学现状来看,一二年级学习内容简单,大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良,到了中高段学习内容既多难度又大,较多学生成绩就很快下降,因为学生课前没有准备听课非常被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另一方面理解能力好,又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虽然每节课都能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掌握教学内容,考试成绩都很好,但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其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到了初中以后,其数学成绩又会走下坡路。
一、在学案设计中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中,学生不止一次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老师,你要我们提问题,说想法,错了会怎样呢?”从这话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想问的,只是怕问错了,同学笑,老师不高兴。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才能很好的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你是了不起的,能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想办法利用这个错误的资源进行教学,并且告诉孩子:“你这个问题虽然有错,但还是让大家学到了不同以往的知识,我们大家都感谢你提出的这个错误的资源。”;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大大的赞赏:“你真是太厉害了,大家都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告诉孩子:“相信自己,你能行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害怕”,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能提出数学问题是非常了不起的。
二、留给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中,老师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让学生提问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学生根本提不出什么好问题。所以,在课堂中也就没有给学生问的机会,或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力。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不是学生不会提问。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的时间,使得学生提问的参与面不广,从而失去提问的机会。若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如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对学生说:“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会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老师可以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给学生一点时间,他们自然能提问题,会提问题。
这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什么叫有价值的问题呢?说白了就是跟知识点相关联的,通过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去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在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具备了不害怕提问和敢于提问的心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提在重点、关键处,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识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要使课堂有成效,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质疑
理解文字是深入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文字中的关键字、词往往为就是提问的方向标。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时,可启发学生抓住不是0质疑:不是0指的是哪些数?删去它行吗?教学《分数乘整数》时知道了计算方法是分子和整数乘,分母不变。可以抓住分母不变,启发学生质疑:不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分子和整数乘,分母不乘?在做文字题、应用题时,学生经常会摸不着边,不知从哪下手,这时可鼓励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质疑,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如:题目出现相当于、照这样计算的关键字眼时,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画出来,问问自己这些字说明了什么?可以给你哪些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有提问的方向。
2.抓住知识内在联系质疑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构建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比较才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组织学生比较异同,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学生明确了可以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时,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讨论、对比,提出对研究圆柱体积有实质性的问题,如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面积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联系?高有什么变化?等。教师在此时不必要将答案告诉学生,只要继续组织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自然摸索出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这样,既搞清楚了圆柱与长方体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建构,同时也累积了提问的经验。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氛围”、“设计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促使他们在面临某一数学问题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我发问。我想,如果学生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已经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素养。有了这种习惯和素养,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多了,还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思考带给学生收获。
参考文献:
[1]许典山.《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申建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J].湖南教育,2006(10).
[3]卢业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广西教育,2006(1).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数学课堂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充分利用“错误”这一种教学资源》.广东教育出版的,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