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台湾的技职教育发展早,体系健全,入学方式多,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加以规避。文章介绍了两所台湾地区有代表性的科技大学的基本情况及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技职教育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等。最后浅析了几点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看法与启示。
关键词:台湾;职业教育;体系;教育演进与经济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2015年7月26日至8月6日,受学院派遣,笔者与各二级院的骨干教师一行22人赴台湾科技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两所高校进行了交流学习。学习主要内容如下:
台湾科技大学:1951年创立,1974年成为台湾第一所技职高校——台湾工业技术学院,1997年升格改名为台湾科技大学,是台湾第一所科技大学。目前设有工程、电资、管理、设计、人文社会、应用科技及智慧财产学等7个学院,分别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营建工程、化学工程、电子工程、电机工程、资讯工程、工业管理、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建筑、工商业设计、应用外语及全校不分系等系。还有自动化及控制研究所、光电工程研究所、管理研究所、财务金融研究所、科技管理研究所、数位学习与教育研究所、应用科技研究所、医学工程研究所、专利研究所及色彩与照明科技研究所等独立研究所,此外尚有人文社会学科(负责人文、社会、法律、音乐、环保等课程之教学)等,合计共有24个独立系所等教学单位,招收博士班、硕士班及大学部学生。学习主要内容如下:
朝阳科技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简称朝阳科大、朝科大。位于台湾台中市,是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学,与台科大、台北科大、云林科大、屏科大等公立科技大学同为最早改名科技大学的五校之一。该校亦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卓越计划”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连续7年获得补助,2012年获得公私立最高额补助款。
校内共设有管理、理工、设计、人文暨社会、资讯等5个学院22个系与19个研究所硕士班和5个研究所博士班,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科技大学评鉴计划”中,5个学院皆获得一等,并有通识教育中心、语言中心及师资培育中心、创新育成中心。在籍学生人数约为17000位。
朝阳科大面对时代聚变,科技发展迅速,深感大学课程已无法使“4年所学运用于20年”。只有不断更新思维、课程设计与教学,才能与业界无缝接轨,培养切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因此,该校从2008年开始,推动“教学品质保证制度”,不但汇集学生、毕业生、校友,企业界意见,改进授课内容与方法;并积极与业界合作,研究成果落实在应用层面,解决产业问题;更有效规划学生实习,从产学合作与实地见习,获得实作与务实经验。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二、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
高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实施的是衔接“国中”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并列,分为职业学校(含高中附设职业类科)及综合高中两种。毕业生可就读二专、4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高级职业学校采取分类设置,大致类别为农业、工业、商业、海事水产、家事、艺术等。
在综合高中,高一时课程未作分化,只提供较多基础课程、生涯规划及职业试探课程,高二时才开始依学生性向分为学术课程、准备就业或升读四技二专。毕业生可以升入普通大学,亦可升入高等技职院校(二专、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继续就读。
专科学校:专科学校依修业年限可分为二年制及五年制二类。依上课时间不同,分为日间部、夜间部(进修)两种。二年制专招收职校或高中毕业生,五年制专招收国中毕业生,毕业生可获副学士学位。
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旨在培养高级技职专业人才,简称技职校院。技术学院偏重专业人才养成,科技大学偏重整合型人才的养成,科技大学至少包括3个学院或12系。技职校院设学士、硕士及博士班,招收高职、综合高中毕业生。台湾教育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学科教育体系与大陆相同,技职教育体系比大陆完整,除中职和高职外,还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与学科、技职教育体系相对应,台湾的大学分为普通大学和技职型(应用型)大学两类。普通大学冠名为某大学或某学院,技职型大学冠名为某技术大学或某技术学院。另外,按所有制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台湾现有159所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71所(公立36所,私立35所),科技大学57所,技术学院17所,专科学校14所(公立15所,私立73所)。
三、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历程
台湾技职教育早期强调实用性功能,深富工具性色彩,与普通教育区隔明显,所培育的优秀人才为台湾地区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技职教育演进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
(一)劳动密集民生工业萌芽期(1945-1960年)
1945年初,为配合恢复农工建设生产,台湾技职教育主要以恢复职业学校运作与培育农业基层人力为目标,到了50年代经济建设计划和发展劳力密集民生工业,除明确制订技职教育宗旨,还积极扩充工、农两类职业教育及统整职校课程结构,设立了工业教育系,以培养工业类科所需师资。
此阶段的技职教育以职业学校农业与工业类科为主,发展重点在于扎实农业职业教育,并发展工业职业教育,就技职教育整体发展来看,此阶段可说是战后台湾技职教育的准备期,奠定了台湾技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劳动与技术密集工业发展期(1961-1980年)
20世纪60-70年代,为配合技术密集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之人力发展计划,台湾的工业教育逐渐成为主流,技职教育除大量增设专科学校及调整高中职人数比例外,人力规划也由量的扩充迈向质的提升。此后,随着1974年第一所高等技职学府(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的诞生,技职教育一贯体系(职业高中-专科-技术学院)终于成型。
此时,台湾技职教育发展重点在于培育技术密集人力,技职学校所培育的技术人力支持了地区经济的迅速成长。其中,技职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是职业高中迅速扩张及私立技职学校比率的大幅上升,这也为日后台湾技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科技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期(1981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技职教育为因应产业全面升级及人才需求结构转变,开始调整设科、修订课程、推展信息教育,而90年代后期知识经济时代所带动的社会与经济的自由化,除了促使高等技职教育人力需求大幅增加外,对于教育的需求与改革也日益迫切。为因应高等技职人力需求与高等教育需求,1996年起,台湾教育部门积极升格改制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以提升人力素质,培育产业所需人才。
四、关于台湾技职教育的几点认识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体系独立完整
台湾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体系。可自由转轨的学制与多渠道的回流教育体系。可使学生与社会人员在任何阶段均可找到与自程度相适应的求学通道。就读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占在校生一半以上。人数众多,形成台湾职业教育一大特色。
我们也应尽快构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从中职教育到高职专科教育,再到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层次,并力争尽快开通职业教育的硕士教育及博士教育等层次,与普通教育体系齐头并进。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均可攻读硕士和博士。两大系列,上下衔接,交叉互通,共同服务产业经济。
(二)注重教育公平体系的建立
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台湾地区可以通过“繁星推荐”进入好的大学学习(考察高中3年的成绩,类似大陆的保送生)。还可通过个人申请,进行相关学科能力测试——筛选——面试——公告录取名单。也有类似我们高考形式的入学考试。技能大赛优秀学生入学也有许多优先政策,可以到较好的科技大学深造。
(三)建立“产学合作中心”,推动学校与企业务实合作
台湾地区成立专门机构,广泛征集企业所需的应用型研究,与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签订产学合作项目。政府补助项目总金额的40%,企业只承担60%。这一政策是教师真正走出校门,与业界深度合作。许多科技大学的研发长同时也是业界精英,在业界工作多年,颇有建树,与业界有广泛深入的联系。同时政府组织成立了40个学校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周边产业园区产学合作。推动科技大学与产业融合,推动技术进步。
(四)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学生的德行考核成绩被列为考核台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台湾职业院校将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对学生品行和操守的教育。从参访的几所学校看,校内车辆排列整齐,校园环境卫生整洁,师生服饰简洁得体,学生文明礼貌。同时,台湾职业院校重视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文明诚信、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
台湾职业院校有一个“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以“做人”为起点,围绕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中华美德得到较好的传承。许多科技大学讲究人文、创新、设计与研发一体,秉持“学术、知性、快乐、希望”的治学理念,营造学习与生活并重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和专业技能,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树德”与“术人”兼备的宏愿。
(五)升格改制,过于激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与技职校院大量且快速升格改制下,台湾专科学校学生大幅减少,同时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学生大幅增加的步调又过于激进,造成人才质与量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就业困难,形成“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产业界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进而对产业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台湾地区大量技职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犹如我们近十几年的大量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集中体现于生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培养质量随之下降。
(六)招生困难,收入减少
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广设综合高中、废除职业高中的论调占上风,近年来台湾技职校院招生发生了困难。而台湾出生人口的大幅减少,对于技职校院招生也是一大威胁。数据显示,台湾少子化效应2004年开始反映到中职等。此外,台湾技职校院之私立学校占有80%,办学经费来源为学杂费收入,在少子化导致招生不足、学杂费收入短缺等恶性循环下,少子化效应势必将使技职教育走向更为艰难的发展困境。
(七)偏重学术,缺乏实务
为解决升学问题,1996年起,在一波升格改制浪潮下,台湾技职教育逐渐转向升学为主、技能为辅,评鉴偏重在师资研究成果,导致高职校院将重心放至师资研究,教师亦将授课转以研究取向。而职业高中为了生存,也倾向于以升学为主,大幅减少实习课程;而大部分从职业高中转型为综合高中的学校,大幅缩减专业实务课程内容。
(八)实务师资仍显不足
台湾技职教育的实务师资比较缺乏,这在职业高中教师中更为明显。高职校院在升格改制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部门所要求的专任标准师资标准,绝大多数以具博士学位者为聘用标准,极少或甚至没有来自业界师资;此外,师资审查制度亦多局限在研究论文发表,无法确实反应技职教育注重实务技术的性质。然缺少实务师资之技职教育体系,易与产业需求产生脱节,直接影响毕业生之竞争力,更将误导技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总之,尽管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体系完备,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职教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应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雄.课程规划与设计[R].台北:台湾科技大学,2015.
[2]张一蕃.专科及高等技职教育[J].教改丛刊,1996(36).
[3]祝战科.基于资源库建设的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4).